作者文章归档:蔡温次

创业初期

神九航天员太空可听《岳飞传》等评书



从16日晚准确入轨,到17日傍晚顺利完成3次变轨,神舟九号3天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已在太空顺利度过第一天,太空生活工作正常,身体状况良好。
“神九”航天员在太空如何穿衣吃饭?居住环境怎么样?有什么娱乐生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中国航天员中心)对此一一揭秘:

衣——“企鹅服”加身,失重防护新举措
在地面生活时,人体内的抗重力肌会持续起到支撑人体的作用,到了失重环境下,失去了重力负荷,人体内的抗重力肌就会慢慢萎缩,肌力也会逐渐丢失,为了对抗失重环境对人体肌肉造成的不利影响,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制出“企鹅服”。
该中心副总师李莹辉介绍说,企鹅服是通过人为束缚,给...

Read more

评书的表演形式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
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故名)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
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
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

Read more

评书简介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

Read more

刘兰芳与《岳飞传》



刘兰芳,一九四二年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市。由于父亲去世早,家境比较贫寒,她从九岁开始就跟母亲和姨母学唱东北大鼓(老姐俩都是东北大鼓演员);后拜孙惠文为师。一九五九年考入鞍山市曲艺团当学员,先学短段,后学大书。曾跟著名东北大鼓演员霍树棠学唱,后又跟西河大鼓赵派创始人赵玉峰学徒。由于名家指点和她自己的刻苦,不满十八岁便能登台表演。
有人说:“刘兰芳播讲一部《岳飞传》一举成名!”其实不然,“要得精人艺,需下苦功夫”,刘兰芳在这部书上是下了苦功的。首先,做到了“老书新说”和“旧书新评”。她不仅对南宋时代的风俗习惯做了解释,语言也有所创新,使新、老听众都能听懂。而且在战马嘶鸣、金鼓大作等处又运用了口技,...

Read more

评书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评书”之评是什么意思呢?张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桥》里说:“评者,论也,以古事而今说,再加以评论,谓之评书。”评书因地区不同而名称各异。北方叫做评书;江浙一带以及福州叫做评话;湖北、四川等地仍叫做评书。  
评书是古老的艺术,历史渊源流长。据《墨子?耕柱》篇载云:“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  
这里说“说书”并不是指说唱艺术,不便作为评书的源头。  
优孟、优旃、淳于髡等古代“俳优”的劝谏活动,其中就有说故事的,可以看做构成“说话”艺术的重要因素。  
隋代笑话大王侯白所说的故事,明显地孕育着评书的因素。&nb...

Read more

评书与评话区别



中国老百姓习惯把曲艺表演称作"说书唱曲"。其中"说书"可谓源远流长。
已知有如后来"说书"表演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刘向所著《烈女传》。
其中讲述了古代妇女怀孕期间,为使孩子生下后"形容端正,才德过人",便在夜晚让人给她诵诗讲故事。隋朝侯白的《启颜录》里,也有关于侯白被要求为人说书的记载。
这种"说书"表演,发展到唐宋两代,便有了专门独立的表演形式,叫做"说话"。
"说话"艺术沿至南宋,由于所说内容及表演风格的丰富完善,开始流派纷呈,有所谓"说话...

Read more

评书与说话区别



在唐代出现了一种曲艺艺术和评书的表演方式相似,这种曲艺形式称为:“说话”。
到宋代中兴时期。最初是说评佛教典集。在中国古典文学认为,“说话”这种表演的形式对明清小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说话”发展到俗说后表演方式与“评书”是非常类似的。比如评书中的开场诗,说话称为“押座文”。也有“且听下回分解”一类用句。
当然,这些都影响了明清的小说。
事实上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最初都是说话的话本。《三国演义》话本为《全相平话三国志》;《水浒传》则为《醉翁谈录》。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一诗写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当时喜欢说话这门曲艺的百姓是非常多的。
研究“说话”,多数是从话本对明清的小说的...

Read more

评书的发展历史



以说书者的说法:评书起源于东周时期,周庄王是评书的祖师爷。
但这只是一个传说。
实际评书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最初只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称为“弦子书”,他的老师莫后光提到说话理论是:“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故取之欲其肆,中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安,进而止之欲其留,整而归之欲其洁。非天下之精者,其孰与于斯矣!”。
北宋汴京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说三分”即讲三国故事。晚清光绪年间,评书传入皇宫中;因皇宫唱歌多有不便,于是改说唱为“评说”,于是评书的艺术形式便固定下来。
民国是评书中兴的时期,据记载:...

Read more

评书的艺术结构



评书的艺术结构内容。评书的艺术结构十分丰富,这里只说说“梁子”、“扣子”以及剪裁艺术。  
所谓“梁子”,就是旧时评书艺人手里类似提纲的底本。根据“梁子”说书,曲艺术语叫“匝”或“跑梁子”。新编评书大抵是先有文学脚本,然后排练演出。虽不排斥即兴式的“现挂”,但文学脚本与实际演出内容出入不大。旧时说评书的情形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由师承关系口传心授得来的,曲艺术语叫做“道儿活”;另一类型是由文学著作发展而成的,曲艺术语叫做“墨刻儿”。不论“道儿活”还是“墨刻儿”,都可能有“梁子”,即专门供艺人说书时使用的提纲式的底本。  
随着时代变迁...

Read more

著名评书演员袁阔成的养生之道



袁阔成:1929年生于北京一个评书世家,14岁登台。解放后,先后播出了《林海雪原》、《红岩》、《烈火金刚》等16部新书。曾任辽宁省营口市曲艺团团长、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曲协辽宁分会副主席等。

北京城南有个陶然亭公园,公园的西门离袁老居住的地方不远,每天早上六点钟,袁老都会手持公园的年票随着晨练的人们一起走进公园,进了西门向右拐,有一片不大不小的树林,袁老便放下手中的书包,摘下墨镜(只因为这张脸大家太熟了而不得不戴眼镜,为的是不给大家添麻烦),在这里开始晨练。而今天,在这里等待他的是为了采访袁老而赶了20里地的我。

一见面袁老便说:“公园里的环境好、树多、草多、空气清新,在这儿活动活动,呼...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