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明兴

男,1972年生。1994年、1997年分别获得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自2003年至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包括《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Comparative Politics》、《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Urban Studies》、《Political Studie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等。

大学排名真的很重要吗?


近些年来,英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市场化,学生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各大报纸机构发布的大学排名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对高等教育排名在其中产生的影响,却很少有人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经济学院Stijn Broeckes教授近期发表于Education Economics的文章,尝试分析了这一问题,发现大学名次变动对学生选择大学存在“微小但显著”的影响。虽然对种影响对特定类型的学生和高校影响很大,但是整体上影响并不明显。同时作者也指出存在其他因素影响学生对大学的选择。

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导致学生个人需要支付的费用增加,这导致学生在筛选学...

Read more

从试点到政策:我国独特政策过程的起源


为了解释中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的制度和政策创新能力,以及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很多研究强调了分权实验(decentralized experimentation)的重要作用。这个政策过程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非常普遍。在此过程中,中央政策制定者鼓励地方官员尝试运用新方法解决问题,之后将当地经验反馈给国家政策制定者。虽然大部分学者承认试点是中国共产党政策创新的关键,然而对这一政策过程的起源却没有很好地进行解释。德国特里尔大学中国和东亚中心政治学教授Sebastian Heilmann在早期的一篇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Heilmann教授在梳理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政策制定历史中发现...

Read more

教师转校不利于弱势学校发展


直到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的公共教育领域还几乎没有集体谈判机制,教师工会非常弱小。然而,当美国开始为公共部门雇员制定劳动法规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组织迅速传播。实际上,到80年代初期,几乎所有学区 (除了南部) 都拥有了工会并采用了集体谈判机制。其结果是工会力量和集体谈判权被完全制度化,并创造了一个新平衡。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中,这种平衡一直是美国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学者认为,集体谈判是一种单纯地确保教师能得到公平工资、福利和工作条件的手段;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它在塑造和规定美国学校的组织和运作方式中起到关键作用。尽管如此,很少有教育研究者深入分析过集体谈判。

有关的定量研究几乎完...

Read more

高等教育在线革命:何去何从?


最近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合作的在线教育项目edX,试图将教育延伸到印度、中国和全球的新生。这个项目的领导者认为网络教育具有革命潜质,并将它称为自印刷机发明以来教育领域的最重大变革。他们是对的。国家和世界正在经历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教学和学校系统如何组织的历史转型。

当然,他们也提到edX本身的限制。首先,这些网络课程不可能使人们拿到哈佛大学或麻省理工大学的学位;同时,它也不能替代已经存在数世纪之久的神圣高等教育机构。此外,他们承认,最初的计划是为各国顶尖学者提供免费网络课程,资金由大学支付,然而并没有财政流或商业计划来维系这个计划。

换言之,虽然他们知道改变正在发生并希望参与改变...

Read more

为什么政府预见不到经济危机的到来?


在紧随金融危机后的余波中,政治领导人和高级政府官员常被问到:为什么他们没有看到它的到来?警告信号似乎如此明确,政府本应提早行动应对危机。自从2008年以来,论者持续对政治精英、财政部官员和金融监管者忽视即将到来的金融危机的警告信号展开讨论。一些观点是马后炮(hindsight),可以称之为逆向视角(backward mapping perspectives)。但有些学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由Andrew Hindmoor 和Allan McConnell共同在近期发表于Political Studies的论文Why Didn’t They See it Coming?中, 提出...

Read more

不平等是如何产生的?


世袭的经济不平等在流动觅食社会(mobile foragers)中从未被发现,但在一些定居觅食社会(sedentary foraging societies)中,精英和平民阶层间的世袭阶级区分确实存在。随着农业的出现和发展,这一阶级分层现象变得更加显著。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的发生?

来自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Gregory K. Dow和Clyde G. Reed运用马尔萨斯动力学说(Malthusian dynamics)的相关理论建模,试图厘清并解释生产率、人口数、产权与不平等间的联系,指出:区域内生产率的提升会先导致最优地域(best sites)的圈占,继而在区域内部人...

Read more

教材中对战争的描述如何变化?


教材是记录历史的重要媒介,教材中对战争的记录描述以及对战争的态度将对青少年的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大部分国家的教科书对战争的描述以及态度不断地发生变化。Richard Lachmann 和 Lacy Mitchell近期的一篇文章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为例,利用1970年到2009年的102本美国高中教材,对美国教科书中对战争描述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针对教科书中对于战争描述的可能变化,Lachmann 和 Mitchell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假设:假设1,自1970年至2009年,教科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的描述没有改变:认为美国在两场战争中是荣耀而高贵的,无视在战争中...

Read more

寒门难出贵子:高等教育城乡差异的新解释


中国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居民的空间流动,促进了城乡二元格局的形成,就业、婚姻、社会福利等基于户籍的生活机会都由此形成明显的城乡分化。高等教育是唯一打破户籍限制的领域,因而高校扩招常被鼓吹为促进社会公平的手段。然而诸多研究表明,由于个体实际可得的受教育机会受其家庭背景和政策安排影响,高校扩招实际上使得上大学的机会在城乡之间形成巨大鸿沟,“寒门出贵子”更加困难。针对这一鸿沟的形成机制,香港中文大学谭康荣教授等人总结了两个已有的理论假说,提出了“结构性排斥”的理论,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检验了上述三个理论假...

Read more

解读群体性事件的新视角:无组织利益的集体行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程中,存在这样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国家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管理体制中,中央的制度安排和组织激励使得自组织的集体行为难以发生;但另一方面,在这一体制中时常出现一种特殊形式的集体行动,即建立在无组织的利益之上的集体行为。斯坦福大学教授周雪光对这一矛盾现象进行了研究。文章将由无组织的、各自分散甚至矛盾的利益群体所汇聚而成的、针对政府权威的集体行动称之为“无组织利益的集体行动”。
 

作者认为,国家治理的制度安排通过有形或无形的组织方式建构了社会中的权威关系、政治过程和资源配置渠道,也相应地塑造了群体间的边界和关系,并在这一制度基础...

Read more

中华帝国的治理逻辑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治理形态几经变化,那么,其中国家治理的逻辑如何?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雪光试图从中华帝国的历史脉络上重新审视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所谓帝国的逻辑,缘于特有的国家规模(物理空间、多元文化、发展不平衡)和特定的治理方式(一统体制)相结合而衍生的制度安排和运作过程。这种帝国逻辑催生了作者所说的“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间的矛盾,即中央集权体制与辽阔国土上地方性差异间的矛盾。前者趋于权力、资源向上聚敛,而后者要求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裁量权以实现有效治理。文章以近年来引起广泛注意的“黄宗羲定律”历史现象为切入点,借用史学界已有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