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苏红青

本人:苏红青,安徽庐江人。1999年大学毕业,大专学历。在初中二年级上学期,我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去世,这给了我巨大的打击。父亲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头顶一片天,也是这个五口之家的精神支柱。父亲去世了,这个家庭陷入了地狱般的生活中,从实际生活,到精神层面的生活都如地狱般痛苦。母亲变得脆弱,变得迟钝,努力通过体力劳动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她不再太在意我们的生活,但她依然是一个好母亲。但我那个时候是不满母亲的。
    自父亲去世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我的生活都是非常痛苦的,心也是苦的。社会上有关联的人个个表现出某种迟钝和麻木,就像鲁迅笔下看客的那种迟钝与麻木。一个人死了,也就死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是一种“豁达的坚强”,还是一种麻木?
    我在很长时间里无法接受父亲的去世。在梦里无数次影像着父亲的生活,他在某处生活,只是与我们分隔。当梦到他与我们相遇,我的生活瞬间幸福。在那个时候,父亲就是我的幸福生活的保障,有他就幸福了。
    我的情感中,理性在一天一天成熟。真实是理性思觉探求的。父亲去世了。这是真实。而我的生活为什么与我的父亲如此相连呢?有的人,他的父亲去世了,他不是很高兴吗?比如杨广。还有的人不是盼着他的父亲去世吗?甚至还有杀了自己父亲的。我的精神为什么如此痛苦?仅仅是父亲的去世吗?我的精神信仰是我的父亲吗?
    在那些日子里,我总是回顾我的生活。我才刚刚二十出头,可我总是回顾我的童年、少年的生活,有时候苦苦思索生活细节。有好些生活细节都早已忘记了。这个回顾受到一个激发而强烈的,我在假设父亲在车祸前的一个生活轨迹的改变,他就会躲过不幸。
    从高三,我开始痴迷于阅读。大学的三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在1999年,我的思想获得了一个巨大的突破,我建立了实体主义哲学。这是我长期苦苦思索的结果。
     2014年,我基本完成了《实体主义哲学》初稿。

十三、表象形态的宇宙


 

 

在第一章节里,我们建立了一个符合思辨逻辑大胆的假说,从表象实体形态的属性与规律追根溯源,逆向推断实体的原始形态,并且与宇宙的原始形态相胶合,进而完全融入宇宙原始形态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这个实体形态非常相似斯滨诺莎的实体概念,在他的哲学里,实体只有一个。更为久远的,这个实体形态也相似于老聃的无概念,在他的哲学里,无是无限的。从历史变迁的逻辑来思考,我们的逆向推断其实是历史变迁的真正方向,这才是符合真实的思辨逻辑,而反过来却是逻辑关系的倒置。在人类社会的认识中,我们常常会犯下这样的逻辑关系倒置的错误,把内在的方向完全弄反过来了。让我们再一次审视一下表象...

Read more

十二、光的本质


 

 

于光的本质,在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长达几个世纪的争论,一直到爱因斯坦以波粒二象性作为定论。为什么会产生对于光的本质的长期争论呢?一方面出于光学的发展而促使科学家们对光的深层次的探索,对于触及宇宙本质层面的探索,在没有建立符合真实的关于宇宙本质的理论体系之前,所有触及宇宙本质层面的探索都必然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出于光的极限实体形态,即光速极限原理揭示光子的极限强平衡时空场形态,这种实体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内趋性质量的惯性即粒子现象,又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场形态的涡旋运动属性即波运动现象两种属性在牛顿力学中或者说在经典物理学中无法获得一致的解释,在质点规律上建...

Read more

十一、电磁的本质


 

 

 

    电磁现象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人们发现,天然的磁铁和摩擦生电。人们发现了电磁现象以后,便开始研究实体的电磁属性。一开始把电现象与磁现象分开来研究,电磁老死不相往来,一直到奥斯特才得以结束。造成这种现象并非没有原因,在天然的电现象与磁现象中,它们之间的关联实在是极难见的。尽管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而且可以互相转化,但由于受到内趋性质量的约束,实体的电现象与磁现象本身就很少,更甭提它们之间的关联了。电现象与磁现象都是时空场的一种形态趋向,受内趋性质量的约束而表现出来的现象,电磁波则是逃离了内趋性质量约束...

Read more

十、牛顿力学需要逻辑前提


 

 

牛顿是自然科学的一位巨人,虽然牛顿时代仅仅持续了三个多世纪,就被爱因斯坦时代所取代,但他创立的牛顿力学却是自然科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其科学成就难有匹敌者

现代的物理学已经认识到牛顿力学的局限,存在适用范围,适用于低速质点运动;而在现代物理学的两个方面存在不适用的局限,一个是接近光速的高速质点运动,另一个是没有质量存在体运动。这两个现代物理学领域似乎在各自发展,相对论与量子论存在巨大的差异,无法获得统一,然而宇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是统一的因此两种理论必然存在不符合真实的缺陷,需要我们这些后来者加以新的探索尽管被称为爱因斯坦时代,但并非是相...

Read more

九、力存在吗


 

 

在牛顿力学中,力的概念是重要的。力是真实的,无处不在的。

在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前,在自然科学中,没有人会否定力的存在,也没有什么属性或者规律与力的概念构成逻辑上的冲突,即使两个实验也并没有否定力的存在。在哲学中,人们使用不一样的概念,很少会直接使用物理学中的概念,但从来没有在思辨逻辑上否定力的存在。在我们的感知中,力,我们是可以触摸的,我们的视觉也是可以感知的。那样的真切,否定它的存在,我们必须拿得出令人信服的、无一例外的铁证

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力变成了一种假象,因此也就否定了力的真实存在。在广义相对论中,实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的维护,而...

Read more

八、再论极限原理


 

 

我们在前面曾经多次提及极限概念,我们再次论述实体的极限属性,实在是因为它至关重要,是理解宇宙的一把钥匙。另一方面,极限属性尽管是所有存在体的一个原始层面的属性,我们却常常把它忽视了,以至我们在认识活动中总是陷入困境,陷入误区。

黑体辐射有关的实验引来了物理学上的一次和狭义相对论具有同价值的突破,即量子论。黑体辐射实验表明所谓的能量不是无限可分的,存在一个极限。德国物理学家普克在获得符合黑体辐射实验的数学公式后陷入了理论解释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个困境,他提出了量子概念,即假设能量不是无限可分的,存在一个最小单元,普克把它称为能量子,即量子。能量不是无限...

Read more

七、热能的本质


 

 

热现象的研究在物理学中称为分子物理学或者热力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同于电学、磁学或者电磁学,以及牛顿力学,热力学的研究没有遇到逻辑上的困境,尽管有克劳修斯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入到整个宇宙所遇到的悲观结论,但并没有直接的或者说某个具体实验的困境。

分子物理学从微观的层面认识热现象,而热力学从宏观的层面认识热现象,应该说,分子物理学更能阐述热现象的本质。热力学更似质点力学,揭示热现象的规律,但却与热现象的本质存在差异。在物理学中,热是由分子或原子的运动所产生的一种属性,这是确定无疑的。那么光子运动产生热吗?或者说,光子有温度吗?深入到原子的内部,组成原子...

Read more

六、真空真的存在吗?


 

 

如果说,真空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抽去空气的一种理想存在体,那么它是存在的,但这样的存在体是什么?真空如果是一种存在体的话,那它就绝对不是纯粹的空间,或者纯粹的时空。在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并没有明确给出真空的含义,或者说,没有清晰真空是什么,换一种说法,爱因斯坦还没有踏进一条死胡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应用真空一词,也明确真空是指什么,一种抽去空气的理想存在体。可是,这种理想的存在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吗?即使我们真的可以把空气完全抽去,一个空气分子也没有,这个理想存在体就是真空了吗?一种纯粹的空间或者纯粹的时空吗?爱因斯坦否定以太,不就是肯定这样一种存在...

Read more

五、极限为何物?


 

 

无限与有限似乎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更像是哲学的研究对象,然而却是它们共同的研究对象。在微积分中,极限概念已经被创造出来,而极限概念正是无限与有限的关联性概念。自古以来,人类对于无限与有限的实体属性就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这种求知欲,在求实精神的引导下,是十分可贵的。早在人类社会刚刚迈入文明社会不久,人们就开始比较深入地探索无限与有限的实体属性,譬如,在古中国社会,人们就用无穷来表述宇和宙,获得宇宙的概念,譬如,在古希腊社会,人们就用极限可分来探索有限,获得原子的概念,这些都是有关无限、极限与有限的有益的探索。牛顿和莱布尼茨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下突破性地创...

Read more

四、黑洞是一个迷吗?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如此的渴望和执着,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诞生,必将伴随人类的始终。在古中国社会,人们对宇宙还处于一种朴素的、懵懂的认识,在概念或者说称谓上是模糊的,比如天。天在古中国社会其实就是指宇宙,是对宇宙的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称谓,比如天子、老天等词语中天的概念。当然,宇宙一词也随后产生了,更具有自然科学色彩的称谓,但遗憾的是这个概念并没有在古中国社会与中国古代社会获得普及。天地对应,地当然指地球,那么天也必然是指除地球之外的一切,除了宇宙,还有什么具有这样大的外延呢,所以天也就只有指宇宙了。当然宇宙包含了地球,这并不矛盾,古中国社会和中国古代社会对宇宙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