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岳川

王岳川,1955年9月生于四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会长,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复旦大学等十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工书能画,通晓音律。因家学渊源而五岁习字,出入汉晋唐诸帖,尤好二王和颜书,强调汉唐气象。书法各体皆工,博涉诸家,深得古人用笔之意,并加以当代创新。书法绘画作品入选多种书法集,并被海外收藏。传略载多种辞书。
    长期从事文艺美学、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当代文化研究和批评的教学和研究。
主要著作有:《王岳川文集》四卷本、《西方艺术精神》、《中国书法文化精神》、《中国思想精神史论》四卷本等几十种,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约400余篇,被收入《世界名人录》等多种辞典。

谈谈中国文人画


谈谈中国文人画

——接受记者采访录音整理

 

     中国画一般分为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而文人画既画山水也画花鸟和人物,却难归于中国绘画的一个门类。最早提出文人画概念的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之后又经过了苏轼的重新倡导,他说“细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细观其画,画中有诗”,把诗和画联系了起来。

    文人画得有四个硬指标:才情,境界,思想,趣味。如果还要加上一条的话,就是人品,一个人品很低级趣味的人,他画的技法再高也不行。历朝的文人画、画工画和宫院画都不相类。宫院画当然是皇帝聘请的宫廷画师的作品,它往往为意...

Read more

书法与佛法的本体互动


书法与佛法的本体互动

——为《佛法与书法》作序

 

     中国文化史上,书法和佛教在长期的历史话语中彼此走近——佛教借书法得以广泛传播弘扬和普及,书法藉佛法形成经久不息的书经热潮,大大提升了佛法的巨大影响力和书法的内在精神气质。大体上说,书法对佛法的普及促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抄写佛经、碑刻佛经、书法理论的禅学化。

    抄写佛教经典是佛教传播的重要形式,广大僧人和居士为了表达自己弘扬佛法的宏愿,苦心静气地在抄写佛经中呈现自己对佛教的虔敬之心,并通过书法一丝不苟地庄严书写广为传播弘扬佛典,以此日积...

Read more

文化书法的国际视野


 文化书法的国际视野

 ——接受《商报》记者采访录音

 

    (记者按:王岳川教授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进程。他发现东方,输出书法文化精神,倡导“文化书法”,强调“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并积极探寻一种国际性的审美共识,其研究和理念,对当代国内学术界和中国书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早春3月,记者走进王岳川京西寓所,置身其宽大的书房,环顾架满四壁、铺满案边的各类书籍,不由得感叹一位学者“书山”、“学海”跋涉畅游的艰辛和快乐)。

 

    记者:您曾是...

Read more

姚奠中学者书法之大境界


姚奠中学者书法之大境界

 

    山西著名学者姚奠中先生是章太炎先生现在唯一健在的弟子。这位出生在1913年的百岁老人,真可谓经历了一个世纪风云的国学大家。后来欣喜地看到他的书法作品,感到姚老不仅学问好,而且其书法也蔚成大家。正是因为有学术做后盾,姚先生的书法有浓厚的学者书法意味,很好地表达了他深厚的文化内涵:笔墨自由奔放而又凝重内敛,气势磅礡而富有强大生命力,笔墨线条中透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已臻达人书俱老之境界。

    姚奠中先生篆隶真草各体皆下过苦功,而以行书成就最高。姚先生年轻时初练赵字颜字,有时还写钟...

Read more

序《美在女性视界》


序《美在女性视界》

   

    一般的研究女性主义的研究著作,大多术语迭出晦涩难懂。而且这类著作不少就理论谈理论,使人不得要领。起码,读起这类著作感受不到太多的阅读的欢欣。

    但我在读吴童副教授的新著《美在女性视界——西方女性文学形象及作家作品研究》,却感到文句优美,境界新奇,剖析精警,犹如淙淙清泉,沁人心脾。吴童女士下笔便从早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去发掘希腊神话中最初始的预示和最经久的暗示,探讨女权主义的发轫与女性意识的萌醒,在娓娓道来中,引读者进入神人同一的贝娅特丽斯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天使...

Read more

中国文论家美学家的新世纪命运


 中国文论家美学家的新世纪命运

 ——当代中国文论家美学家评传》丛书总序

 

    百年来,中国文艺学与美学在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不断扩张中,艰难地生产着自己的文化和美学新思维,在欧风美雨中不断吐纳吸收的同时变更着自己的文艺学和美学立场。然而,当文论和美学边界不断扩大化的时候,中国文论美学身份却出现了辩识上的危机。中国文论家美学家的集团没有形成,甚至可以说在长达一个世纪之内,学者们在一个一个地细读、消化、评论西方文论家美学家,但却没有看到中国文论界整体性地对中国百年来的文论家美学家加以整体研究的著作。

  ...

Read more

《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三)


      六、君子之道的广大与隐微

    (一)儒家对君子的多重规定性

“君子之道费而隐”。“君子之道”是中庸之道。“费”就是广大,“隐”就是微小隐微。君子之道既广大又隐微。换言之,中庸之道有“费”和“隐”两个方面,或者说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这两个纲领构成了君子的极限。行中庸之道者,君子也。做一个君子很难,因为孔子或者儒家对君子有很多的规定和要求。

君子“群而不党”(90),“不党”不是说不参加党派,这个地方的“不党”指的是不偏私,处以公心,合群而不争夺,不拉帮派...

Read more

《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二)


 

    三、天人合一的儒家之道

 

    如前所述,《中庸》集中体现的中庸之道,在世界范围均有其渊源。由于西方社会的现代化理论发展到极限引发了竞争、斗争和战争,而中庸之道倡导的和睦、和谐、和平的思想正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在西方现代化推到极限而变成三争文明———竞争、斗争、战争之时,东方强调三和文明———和睦、和谐、和平,应当有互动互补之功。今天世界重新关注东方发现东方和谐思想,重新评价中国经典的中庸思想,是时代发展和东西方差异文化互相尊敬的必然结果。

 ...

Read more

《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一)


《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大学》《中庸》讲演录(之三)

 

     中国经典中的《中庸》一书,因其哲理思辨性和严谨体系性,成为《四书》中最难理解而争议最多的一部书。阅读理解《中庸》之不易,不妨听听朱熹怎么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篇,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即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1)

  &nbs...

Read more

文本细读呈现的《大学》精神价值(三)


  

五、以义为先的行动原则
    《大学》认为君子只有在道德上做到推己及人才可以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指明君子要有仁爱宽容之心,而不应该嫉妒贤能。常怀公正之心,大道才能得以推行,天下才能得以平定。
    (一)仁人爱恶的理性自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唯仁人放流之”,只有仁德的国君,才能将那些嫉贤妒能的人放逐到很远的四夷之地。意即那些不好的人嫉妒贤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