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钟光亚

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对哲学、社会学及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研究。原研究生导师。



QQ号993341112

人本初论


 

万事万物,以人为本。“人本”一词是从德文翻译而来。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费尔巴哈、谢勒、克拉格斯、车尔尼雪夫斯基等。所谓人本,即人的本质,狭义专指人的本体,广义包括本体、本源、本性三个内容。不同社会人群,各从不同视角,探究人本三个方面,得出各种不同诠释,从而形成各种不同人本学说。然而归结起来,最终不外三类:一是自然视角诠释,形成自然人本学说;二是社会视角诠释,形成社会人本学说;三是宗教视角诠释,形成宗教人本学说。如果我们再把这些学说融入到一个更高的抽象,那就是哲学的诠释。本文就从哲学视角,对人的本体、本源、本性作一初步探索。
一、人的本体
所谓人...

Read more

老子哲学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


 

老子哲学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
 
老子所创立的中国古典哲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它渗透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核,也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对老子哲学思想的传承弘杨,也是对老子哲学思想的丰富发展。
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从以下几方面传承弘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首先,传承弘杨了老子的自然哲学思想。老子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份。在《道经》中,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著名论断,在《德经》中,老子又提出了“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一命题。老...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与企业运作之十八


 

老子的六亲不和与企业治理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八篇开头就讲:“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后,才有仁义这类主张出现;智慧出现之后,就有大的虚伪存在。老子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当时统治者们随心所欲,横行霸道,废弃了大道主张的无为而治,因而智慧者们提出仁那义,主张实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从而巩固帝王们的统治。然而这在当时,统治者做不到,对民众是麻痹,所以老子把这叫做虚伪。

那么,老子在这里所讲的“大道”、“大伪”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这讲的道,是指...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与企业运作之十七


老子的功成事遂与企业员工

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篇把社会治理状况,分了类型,排了顺序。他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意思是说:最上策的统治者是实行无为而治,人民大众不知道有它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实行德政,人民大众得到恩惠而亲近他和赞誉他;再其次的统治者是实行法治,人民大众畏惧他的刑罚;再其次的统治者是实行暴政,人民大众侮骂他怨恨他。他施政多变而诚信不足,自然会有人民大众对他的不信任。老子接着对最上策的统治者指出他的高明,他说:“悠兮,贵其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是说:最高明...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与企业运作之十六


老子的吾以观复与企业运行

老子《道德经》笫十六篇阐述了三个问题:一是悟道最高境界;二是道的运行规律;三是道的作用不灭。我们企业从这些论述中,也可得到启迪。分别来讲:

第—、悟道最高境界。老子指出:“致虚极,守静笃”。这是悟道时的最高要求。意思是说,心灵达到虚极(没有任何它想),置身固守静笃(不受任何干扰)这是悟道须保持的心灵境界。

这对我们企业界的人士来讲,要悟企业生产经营之道,要把握市场运行和企业运行规律,也要做到专心至意,别无它想;也要没有私心,排除干扰。这也是我们   “悟道”的心灵境界。

第二、道的运行规律。老子...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与企业运作之十五


  老子的善为道者与企业人士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五篇,集中对善为道者(道家)进行了论述。主要讲了道家形象、道家品格、道家能量,分别来讲:

  道家形象。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意思是说自:自古来善为行道的士人,微妙深奥的道术都精通,深邃得常人都难以识别。这里所谓难以识别,是指平常的人不能理解。

  作为企业,“善为道者”,“微妙玄通”就是善于驾驭企业和市场规律的人士,他们精通这些规律的内容和运用。这些人士或者说企业家,他们的作为和成就,常人也会感到难于理解,...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与企业运作之十四


 

老子的是谓惚恍与企业规律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四篇,对道的实体集中展开了描述。他说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所以叫做惚恍。

 对于企业来讲,所谓“道”就是企的生产经营之道,就是企业运作规律。从企业内部关系讲,就是循环周转规律,就外部关系讲,就是市场供求、价格、竞争规律。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关系中的这些规律,它们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企业完整规律体系。

        老子对道体的描述,对我们研究企业规律也是适用的。老子从三个方面描述了道体:...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与企业运作之十三


老子的宠辱若惊与企业荣誉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篇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老子认为得宠和遭辱会一样受惊。因为得宠是卑下的事情,得到就会惊喜,失去就会惊惧,所以得宠和遭辱一样会受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呢?老子认为,宠辱若惊所以会留下大的忧患给自身,这是因为我们只顾自身。当我们不只顾自身,我们还会有什么忧患呢?
  我们今天从事企业工作,也要摒弃宠辱若惊这种表现,否则也会大患若身。例如人为的各种名目繁多的经济评比,人为的各种经济实体的先后排序,企业在这些评比和排序面前,不要得了所谓的奖或...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与企业运作之十二


老子的圣人为腹与企业消费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篇提出了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观点,这反应了老子的消费观。
  人们消费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基本生活消费、享受生活消费、奢侈生活消费。老子的圣人为腹不为目,应当属于基本生活消费。然而,老子在八十篇他所理想的王国中,设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大概在当时应属于享受型生活消费。可见,老子所反对的是奢侈型生活消费。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应当是对当时统治者和贵族们物欲横流的具体写照。这在...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与企业运作之十—


老子的有无互补与企业生产

 ”“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老子《道德经》第一篇就提出了”“概念,他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意思是说:用无,去命名天地之始的无形原始混沌状态;用有,去命名万物之母的有形天地。所以,通常从无,去观察天地演变的奥妙;通常从有,去观察万物之间的界线,有与无此两者,同出于道而异其名,它们同样可以说是玄妙。这里我们看到,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