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广亮

一个心敬老子与佛陀、心喜哲学与老庄、心乐于炼身与融智、心凝于明心与强神的率性的行者;以性静情逸、守真志满、恬淡安然、自如随缘为座右铭;用心于心神的完善,致力于做个心神的强者;以臻至哲性圆成而得实在、自如掌控金钱而安己利人、安然把握时势以娱己愉人为生平之愿;认定的便会全力争取,不过已渐渐做得自如随缘,在尽量让自己过得安然、让身边的人过得愉快。

道德修身漫语


     

   道可道,非常道,佛法三藏、道藏、易之数千年源流都只是在诠释与注脚这“道法自然”,虽然在一天天有着更深的体认,要正儿八经论起来、真正说道得清楚明白些,没酝酿充分,还真不好张口,最近在着意体历那点儿还没真正淡然无着的东西,以能更从容地承当起赴面的因缘与责任,真正调适到更好的状态,该下笔的东西再酝酿两天,争取整得像个样子,也更增益些咱山居这沁心洽意的气场 

 

说两句关于“心物一元”的认识,给说“道法自然”打打底,不然冲击力可...

Read more

心经以心解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n...

Read more

天涯共此时,祝福千里驰--端午感怀


      天涯共此时,祝福千里驰--端午感怀

    时过境迁,在历史的波折与物质激流的共同作用下,传统文化的源流愈行愈细浅,旧时风俗的韵味也便愈而浅淡,再少有缅怀先贤的虔敬,再难觅感昔叹今的氛围,文明传承的厚重与责任感不复洋溢在人们的心头,节日的意蕴也便愈显苍白。我们无法再体味古人俯仰千古的虔诚与深沉,因为我们的心头没有那足够的积淀与敏感;我们甚至难以全然陶醉于粽香与糯米的甘甜,因为我们的心不复而儿时的纯净与天然;我们不再能在简单与厚重中品味出生命的深沉与甘甜,因为我们的心还未全然本色、欲情天然&hel...

Read more

斯人为时代的引领者,斯作为性灵的启悟之作


生命便是一个在挫磨与搅扰中不断自我砥砺、不断强健心神、不断获得明悟的过程。

    
所谓的彼岸乃至圆成,其存在的意义,不过是确定一个方向,指引着生命从一个坐标走向下一个坐标,生命未完,前路不尽,灵魂不灭,前行不止。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际遇、机缘如何,能够做到不为挫磨与烦扰所苦,便可品味出生命的实在与意趣了,便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了。

    
至于在这漫漫心路上能走多远,就是不好去强求、也没必要去强求的事了。

  &n...

Read more

性是种子,禅是花开,觉醒性灵,走向圆满的启悟之著


 

结缘《山居》,因于大约两年前天涯社区一次随心浏览,很偶然的点进“【天涯杂谈】说说性能量的另一个出口——山居性纪——性是种子,禅是花开”这么一个有些扯人眼球之嫌的帖子。

网上逛四五年、过了那段新奇热乎劲儿之后,以哲性的眼光审视完林林总总、斑驳杂乱的东西,没发现多少实在由心的所在,除了工作与例常浏览之外,也就不怎么去寻觅什么而徒惹感慨了。只是闲来偶尔整些东西,跟同趣的朋友分享下而已。

当时,对天涯社区所谓的“有见识的人都在此的说法是很有些腹诽的。满眼皆是所谓的热门话题、噱头与...

Read more

见随地变,境随心转


 作者:你们都是佛 回复日期:2011-05-06 08:28:49  回复
  
   佛当年讲法,也是有次第的,从空、苦、无常、无我,后来才讲法华、华严,到涅槃时才说常、乐、我、净。如果认为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证,那我们看看人类的人性,是不是迷失在追逐财色名食睡的幻境中?看看是不是能照见四大五蕴皆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众生几乎被贪嗔痴约束得紧紧的 。我们知道,成就——照见五蕴皆空。修行初期还不能皆空,那先把握一下好吗?比如下一刻全球火山爆发,生物无一幸免将全部化为灰烬,能不能立刻一定,抛弃这个色身,而以入火不焚、入水不溺的状态,清清明明地长存?甚至,就...

Read more

因缘本菩提


作者:狗屁无来去 回复日期:2011-04-30 00:57:05  回复 

  人身如幻何处得
  佛法本无何处闻
  身坏法坏业不坏
  莫非业坏度法身?
  
  可能有用词不当的地方,
  我现在只能认识到这个程度,

    请教……

--------------------------------------------------

作者:雲來 回复日期:2011-04-30 11:32:54  回复
    人身非幻亦非实
    佛言无常既有常
    物境从自心境起
    ...

Read more

真性自然,即是得道


   达摩东渡,传法二祖至五祖,一向是《金刚经》与《楞伽经》并传,体现了般若与唯识的结合。前者金刚乘扫荡一切境界,后者讨论种种自心现量,以“不执著”为前提,对现象进行层层超越,避免陷入不究竟的空相之中。这才是佛法的中道精神,可惜到了六祖之后,便以《金刚经》为主,不依《楞伽经》印心了。此后,禅师们奢谈顿悟而耻言渐修,只谈明心见性不论果位,不少人以超越第六意识之后的心相为不生不灭的本来面目。
-------------------------------------------------------------------
 &nb...

Read more

春意盎然,无此无彼


作者:你们都是佛 回复日期:2011-03-24 20:50:09 
  
    天心兄弟可真是满腹经纶 ,记忆超群,让人赞叹!二祖慧可年轻时也是这样潇洒自在吧。
  --------------------------------------------------------------------
   佛老哥抬举了,看过的东西是不少,觉得值得用心思探究也差不多都探究了一遭,可现在肚子里留下的却少得可怜的,满腹经纶差得远了,也就倒腾出一颗清净下来的心和还算明白道理的脑瓜,记忆超群就压根儿说不上了,忘的功夫练得有点儿过了,值得记下的东西还时常一过即忘呢,羞愧中,嘿嘿
 ...

Read more

过好生活才是实在,回向自心才得自在


       行如盲无杖,内观照性分,举足低且馒,踏实方更进。步步皆如此,时时戒急行。世路忙中错,缓步保平安。住如临崖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认取顿足处。不离于当念,存心勿外务。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立定勿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随心静,止水与明镜。事物任纷纷,现在皆究竟。坐如邱山重,端直肃容仪。闭口深藏舌,出入息与鼻。息息归元海,气足神自裕。浃骨并洽髓,出神先入定。卧如箕形曲,左右随其宜。两膝常参差,两足如钩钜。两手常在腹,扪脐摸下体。睾丸时挣搓,如龙戏珠势。倦则侧身睡,睡中自不迷。醒来方伸脚,仰面亦不拘。梦觉浑不异,九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