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家成

李家成,祖籍湖南长沙,戊寅年出生于汉阴城,大学文化,进修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高级研究班,中国记协会员,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会员,主任编辑,省三秦文化研究会研究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石泉县农业局、石泉县委、汉阴县委、汉阳区委、汉阴广播电视局工作,历任文秘、主办干事、县中心通讯组长、副主任科员、局党组成员兼编辑部主任、副局长、局党组书记、局长、咨询。
前20年在党政部门工作,被埋没。中间20年在新闻单位工作,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和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殊荣。退休后20年,从事文化之旅和随笔杂文创作,被誉为文化学者和杂文家。
50多年来,在中省市各级各类媒体发表作品3900余篇,其中68篇获奖,40余篇被众多媒体转载。另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13篇。主要著作(包括纸质和电子读物)有《随笔杂文集》、《窥管集》、《汉阴风情》、《汉阴研究》、《汉阴文史大观》、《汉阴历代人物》、《汉阴古诗选注》、《安康走笔》、《广播电视论文选》、《老龄研究文选》、《灯下拾零》、《汉阴家乘选编》、《长沙来汉阴一支李氏族谱》、《居家养生宝典》等15部。2009年初始,先后创办了自媒体〖汉阴家成书屋〗、〖新浪博客〗、〖价值中国.李家成网站〗。
1992年出版的《中国县级新闻界人物》一书,被作为封面人物之一,向全国推介。同年作为中国记者协会代表团一员,出访俄罗斯。《中华群英录•新闻卷》、《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广播电视年鉴》、《陕西广播电视年鉴》、《新闻知识》杂志、安康《夕阳颂》、《汉阴年鉴》等,均对其作过介绍。2008年12月获陕西省文联、陕西省民协学术著作奖,2011年9月获安康市政府文学艺术精品创作奖,其著作被选送参加了中国中西部文博会、陕西省旅博会。

汉阴发现:东周至汉代涂金四铢铜币


20世纪80年代,原汉阴金矿在城东花扒村南原矿部基建时,曾挖毁三座竖穴墓,安康历史博物馆在此附近清理过两座竖穴墓,出土有铜钫、陶茧形壶、铁釜等随葬器物,在M3墓室随葬器物中,发现有1000东周至汉代涂金四铢“半两” 铜币。涂金四铢“半两”铜币,剔出泥土后,大部分仍然金光闪闪。据测定,其涂层,含金量93&强。陕西省著名古币专家姚世铎说,这涂金四铢“半两”,在国内是首次出土,属古币的重大发现。对研究当地早期文明、人类活动及丧葬习俗有一定价值。

1000枚涂金半两,原置于漆木器中,平放在死者左身侧,出土时木器...

Read more

新能源诞生历史背景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能源利用的里程碑式发展,都会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从木柴到煤炭再到石油,人类文明也随之飞速进步,同时也越来越离不开能源。而目前煤炭和石油等石化能源正面临着枯竭,人类文明又将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未来能源的选择将何去何从?答案似乎模糊却也清晰,高效、清洁、可持续是要素,其中高效是必要条件。高效就意味着能量密度高,寻踪能源发展史不难发现每次能源的更迭都是在向更高的能量密度发展。由此来看,目前所知的燃料中能量密度最高就是氢气,同时它还具备清洁和可持续的优势,因此氢能极大概率将成为能源的终极之路。

氢是最理想的替代能源。氢元素是宇宙最丰富的元素,它构成...

Read more

汉阴山歌


山歌,是指在山上、田野唱的歌,野天野地,无遮无拦,用吟唱大吼来表达男女之间的感情,或发泄内心的快乐、期盼、忧郁。山歌反映了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有即兴、流传、变异的规律性特征。汉阴山歌分平腔、高腔两种,平腔悠扬宛转,高腔则粗犷高昂。唱的形式多系对歌(俗称盘歌),也有一个人独唱和众人合唱的。汉阴山区广为流传采茶时唱采茶山歌,薅包谷草时唱薅草山歌(配以锣鼓叫锣鼓草),月河平坝流传薅水稻草时唱薅秧山歌(俗名薅秧草、唐将班子),也有集体或个人相约在农历“三月三”、“七月七”唱盘歌的。1981年县文化馆采集编印了《汉阴山歌》47首,虽然它只是...

Read more

随笔:该造什么“盆景”


盆景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园林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栽培技术与造型技艺的结晶,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在世界园林艺术中享有盛誉。这里所论的不是园林盆景,而是工作中的借寓“盆景”

时下,为了示范推动和引领工作,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对特色工作、典型亮点进行提升,下苦功夫培育各种类型的样板,俗称“盆景”,受到大家欢迎。然而,少数工作成绩平庸的单位,为了凸显“政绩”,不惜人为“造景”,却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坏风气,饱受群众诟病。

“盆景”之美,在于连点成线成面。经过精...

Read more

匡正华而不实的文风


为了匡正各媒体浮夸自大、华而不实的文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风短、实、新的要求,倡导清新文风,崇尚风清气正,人民网观点频道推出三评浮夸自大文风系列评论,读后深有感触。
近年来,一些网站和地方新闻,常有漂浮、浮夸的大块文章,苍白无力,令人作怄,老百姓十分反感。人民网观点频道,洞悉这一愈演愈烈的情况,大加鞭挞,实在是好。
文风不是小事,因为文风还连着党风民风。语言漂浮、文风浮夸,素来是为文者的大忌。从纸上谈兵的赵括到刚愎自用的马谡,历史里从不乏夸夸其谈而引致败局的案例。浮躁和浮夸新闻,必然导致民众看不清事实真相,地方官员则会平添浮躁...

Read more

汉阴历史上的慈善家


汉阴历来有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的淳朴民风,不乏慈善家。这里略举数例。
比如,明代有轻财好义著称,施棺百具助葬,输粟百石赈饥,捐资修建东西桥梁以利行旅的侯进孝。
明万历三年(1575)有出资修涧池红崖寺月河桥的“一乡善士”李栋材,汉中太守项思亲自为他撰立了《善人桥记碑》。
清道光至同治有“济于世泽”的贤达长者汪宝珊,他道光十七年(1837)捐资修建了兆麟桥;道光二十四年(1844)捐资修建了龙垭子麟趾桥;道光二十九年(1849)捐资修建了石马寺利济桥;咸丰八年(1858)捐资修建了双河口玉成桥;咸丰十一年(1861) 捐资修建了响洞子...

Read more

汉阴庙会文化


据民国时期的《汉阴县志》记载,民国十六年(1927)前全县庙坛寺观有177处。许多老人回忆,凡大一点的庙宇都年年办庙会。比较著名的庙会有:城东的吕祖祠(又名祖师殿)农历三月初三庙会,水云寺(又名白衣庙)三月初九庙会(吕祖祠庙会和水云寺庙会相连,后来统一称作“三月三”庙会),城北的菩萨泉二月十九庙会,月河北丰都殿的正月十九日庙会,涧池衡寿宫(又名泗王庙)六月初六庙会,双乳白庵庙“二月二”庙会(民国后曾一度将“二月二”庙会移至蒲溪举办),中坝娘娘庙六月十八庙会,铁瓦殿六月二十三朝山庙会,铁佛寺六月十九庙会,石条街黑龙洞的...

Read more

汉阴失传的竹溜美食


什么最好吃?汉阴民谚曰:“天上斑鸠,地下竹溜”。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笔者堂高祖李训发,是一位受过皇帝嘉奖的名厨,他的竹溜多种烹饪法很有名气,其中红烧竹溜和清炖竹溜更是两道名菜,相传至民国。20世纪80年初,定居香港的族兄李家喜返家乡汉阴期间,点名要吃高祖传下来的清炖竹溜,我们差人买得两只,按传统做法清炖烹制,他吃了连声叫好,称赞肉烂味鲜、风味独特、回味无穷,说不虚返乡一趟。
竹溜,学名竹鼠。人类自古就有食竹鼠的历史。周代食竹鼠风俗就盛行,视竹鼠为璞肉。《公食大夫》中说:“能吃竹鼠肉的只有三鼎以上的工卿大夫。”唐代《朝野金载》记载&ldqu...

Read more

把汉阴老县城打造成旅游之城的几点建议


近一个时期,我接触了一些去石泉旅游的人,他们回来无不赞叹石泉旅游业发展快,变化大,连老县城都做足了文章。按说,石泉旅游资源贫乏,老县城底蕴更无法跟汉阴比。由此,我想到了把汉阴老城打造成旅游之城的问题。有如下设想和建议:
将县政府、县人大机关南迁至政务服务中心至国土局之间空地,或东迁至花村南原,腾出地盘,西半部分改建成怀让纪念馆,东半部分恢复重建稿园。
为何要建怀让纪念馆?怀让是汉阴唯一一位既载入《辞源》,又记入《中国通史》的世界文化名人,国家宗教局评价:“怀让所创的禅宗,不仅对中华文化作出过贡献,而且它东传韩国、日本,影响遍及东南亚,近代更向欧美传播,使东西方文化在...

Read more

汉阴炕炕馍


最近,我市汉阴炕炕馍己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打心眼里高兴,可网上多有不同版本的说辞。为此,我们近来查阅了汉阴县委书记周永鑫任编委会主任,2012年11月出版的《汉阴美食精粹》一书,翻看了文化学者李家成先生2011年出版的《汉阴研究》中的《炕炕馍》考证文章,发现二者的论述完全一致,又求教了李老先生。
李老先生说,炕炕馍是汉阴的特色小吃,也是世界芝麻饼家族中的稀有品种。它历史悠久,驰名陕西,深受北京人、上海人、深圳人及海外华人的厚爱,也是当地人的馈赠佳品和外出旅游携带食品。营养丰富,薄近大麻片,不干不硬,不疲不软,酥脆可口,耐贮藏不变质。它分圆炕炕、长炕炕两类,圆炕炕如碗口大小,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