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应

2、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人口迁徙管束较为粗放,表现为: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很容易,3天内到有关部门登记暂住户口,居住时期超3个月,就可申报常住户口。
3、1958年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提出“随母落户”原则;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城市户口登记证明以及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4、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务工、经商、办服装业的农民自带口粮在城镇落户;继而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准予落常住户口。
5、1985年,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的管理暂行规定》,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
6、1994年,取消户口按商品粮为标准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而以居住地和职业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三种管理形式为基础的登记制度,并逐步实现证件化管理。
7、1998年7月,国务院批转
小农生产主导农产品销售比重
从小农生产主导农产品销售比重来看,根据满铁的调查,20世纪40年代的苏南地区,粮食主产区小农的粮食60%来自家庭生产,40%来自市场,而且来自市场部分还有青黄不接时从市场返购部分粮食(约占15%),产粮区苏南农户真正出售部分只占家庭产量的25%左右。20世纪40至50年代的华北地区小农的粮食除了小麦的出售比重为46.20%外,其他粮食产品都低于30%。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农户只将剩余粮食用来出售,获取货币,交换日常生活用品。而当今中国小农生产的主导农产品销售比重已经很大,笔者调查的湖南湖村粮食销售比重达到68%,棉花、苎麻的销售比重达到100%。
从生...
为买而卖
从需求角度讨论小农与市场
马克思认为,传统小农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需要,只有多余的产品才会出卖,“农民家庭差不多生产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食物、用具和衣服。只有当他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后还能生产更多的东西时,他们才开始生产商品;这种投入社会交换即拿出出卖的多余产品就成了商品”。传统小农是为买而卖,传统小农与市场发生关系是出售多余农产品,交换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用品,生产、生活资料主要来源于自然,而不是社会,更不是市场。
同时,马克思也认为,商品化会使小农被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所取代而走向灭亡,“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不可抑制...
认识小农
当今中国小农不同于传统小农,也不同于社会化大农,它是介入传统小农与社会化大农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的小农,即社会化小农。因为它已经从传统的“为买而卖”逐渐转向“为卖而买”、从“以业为商”转向“以农为市”、从“小农的市场”转向“市场的小农”,货币与市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农与家庭是“无人不商”、“无物不市”。面临市场化、社会化的货币支出压力,社...
农民拿房产证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 4月28日上午,安徽铜陵市首批56户农民领到了《房地产权证》,集体土地房屋在铜陵从此有了“合法身份”。此前,河南多地也已经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赋予了农村居民拥有房产证的权利。一个月前,舞钢市尹集镇张庄社区首批21户居民在全省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领到了房屋所有权证和集体土地使用证。
一些农民无测绘图纸无法拿证
据了解,广东、重庆、陕西等地也都有相应的尝试。然而,有关农房的产权,国家截至目前却还没有统一的布置。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李国祥介绍,他在浙江等地调研时还发现,大多数农民建房是采取传统方...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有必要专门出台针对贫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办法,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农村地区在农田水利、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在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给予倾斜。二是积极发展贫困农村地区乡镇集贸市场,在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同时,促进乡镇集贸市场建设和对农村消费市场的拉动,推进贫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三是建立和完善贫困农村地区乡镇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定点帮扶制度,加强与定点帮扶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争取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多方面得到最大帮助。四是进一步加强贫困农村地区农网改造工作,加快启动农网改造的完善工程上,让贫困农村地区农户用电安全、减少费用。随着国家大量农村政策逐步到位,农村住户收...
加大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力度
要结合落实中央近年来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增强各级地方政府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社会责任,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必要和足够的政策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服务。一是地方政府要结合地区实际,积极主动引导贫困农村地区农户种养殖业生产,及时根据市场信息调整农产品结构,千方百计扩大农民增收空间。二是注重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在贫困农村地区的应用水平,增强农民增收后劲,三是要立足资源优势,抓好农村生态产业发展。许多贫困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大力开发林下种植,发挥气候和土壤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实现贫困农户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四是要抓好农业科技推广,搞好...
完善农村金融反贫困制度设计
目前国家虽然已经出台了许多农村金融改革和贫困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优惠政策,但由于过度商业化运作的农村金融机构在执行这些政策的过程中,不仅严重缺乏实际的操作规范,许多政策的实施还存在落实难度大、政策规定过于模糊,具体政策难以落到实处等许多问题。农村金融反贫困有许多制度和机制需要不断完善。一是建立贫困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制度性调查,促进农村金融反贫困机制能够和贫困农村地区农户对农村金融需求变化紧密结合;二是进一步调整农村金融反贫困的制度设计,最大限度的调动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反贫困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农村金融反贫困信贷资金的稳定增长;三是还原农户小额贷款的政策性属性,建立农村金融贫困农户小额贷款...
完善财政资金反贫困制度设计
在扶贫资金的分配上,政策性资金责无旁贷占据主力地位。一是要积极改善传统的财政扶贫方式,增强财政政策对贫困农户扶持的针对性,解决财政资金长期过度平均分配的格局。二是认真解决农村反贫困中资金投入上财政资金、信贷资金“两张皮”的传统模式,这种传统的双轨运行,各承担各的风险,最后很可能都有损失。因此,建立和完善财政金融资源优化合理配置的制度机制,积极探索和推进财政资金、信贷资金、政府优惠政策在农村反贫困战略中形成有效的合力。三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传统的财政贴息有许多弊端,要对贫困农户种养殖业生产项目财政贴息条件、贴息比例、贴息偿付等制度机制环节进行科学设计,引导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