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应

1、民国时期:从德国移植,消除了传统户籍制度中对人口迁徙的严格控制。
  2、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人口迁徙管束较为粗放,表现为: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很容易,3天内到有关部门登记暂住户口,居住时期超3个月,就可申报常住户口。
  3、1958年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提出“随母落户”原则;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城市户口登记证明以及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4、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务工、经商、办服装业的农民自带口粮在城镇落户;继而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准予落常住户口。
  5、1985年,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的管理暂行规定》,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
  6、1994年,取消户口按商品粮为标准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而以居住地和职业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三种管理形式为基础的登记制度,并逐步实现证件化管理。
  7、1998年7月,国务院批转

不健康消费导致农户返贫明显增加


农民收入整体水平虽然不断提高,但近年来农村封建迷信活动和不健康消费势头却非常突出,成为制约农户脱贫,甚至导致农户返贫的主要原因。近期开展的350户农村住户有效问卷调查显示,有赌博行为的农户占74%,同比增加11个百分点;当年农户人均婚丧嫁娶和红白喜事等人情费支出首次突破千元达到1714元,高出人均纯收入增幅6.9个百分点。农户不健康消费支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农村赌博行为明显蔓延。由于赌博使原来许多刚刚走上富裕的农户又因赌返贫。二是红白喜事人情性消费支出增长突出。样本中抽样调查的350个农户家庭2011年的农村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等人情性消费支出最少的有4100元,最多的16000元。目...

Read more

贫困农户获得有效的信贷支持不足


    我国多年以来农村扶贫的手段主要有,财政扶贫、政策扶贫和金融扶贫。而在传统的财政扶贫过度平均分配模式的缺陷下,金融扶贫显示了其覆盖面最广、投入规模最大等优势。但是在农村信用社改革后期,不仅退出了小额信用贷款市场,农户贷款利率水平也越来越高,和农户普通的种养殖业生产收益水平完全脱节。据对12家基层农村信用社抽样调查,近年来农户贷款变化特点主要有,一是小额农户贷款总量迅速下降;二是贷款利率水平不断提高;三是贷款农户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四是贷款开始向农村比较富裕农户集中,比较贫困农户贷款意愿明显不足。调查显示,目前农户一年期经营性贷款、农民工创业贷款实际执行的利率为11.628%,一年以上...

Read more

贫困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亟待加强


  贫困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亟待加强

  调查发现,在农村金融本身严重的制度性缺陷背景下,农村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功能和水平更是亟待加强。调查显示,目前农村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现状,一是对金融产品的使用和接受能力滞后。对网上银行基本了解的农户占5.4%;使用过网上银行办理资金汇划的占2.22%;使用过银行ATM机的占4.62%。二是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偏低。对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满意的占17.3%;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满意的占10.4%;获得资金主要依靠民间借贷的占52.6%;对生猪养殖政策性保险理赔满意的占14.2%。三是农村金融产品应用能力不足。对农业保险品种有所了解的农户占8.89%;对政策性...

Read more

自然灾害导致部分农户再度返贫


  自然灾害导致部分农户再度返贫

  调查显示,由于绝大多数比较贫困农户的主要收入仍然来自于农村种养殖业生产,气候所产生的自然灾害、种养殖业的疫情风险不仅成为农村比较贫困农户收入水平偏低,增收空间狭窄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成为导致许多本来并不贫困的农户再度返贫的重要原因。调查的部分主产生猪的2个村,原来许多养殖大户的生猪年出栏可以达到400头以上,2008年遭遇的市场价格风险,2009年遭遇的疫情风险,导致470户养猪大户严重亏损。其中,有162户是在农村信用社贷款购买仔猪和猪圈建设,最后不得不通过外出打工逐步归还贷款本息。尤其是养殖户,其他风险只能造成部分亏损,而疫情风险常常导致血本...

Read more

文化观念的差异拉大收入水平差距


  文化观念的差异拉大收入水平差距

  绝大多数农村住户由于文化观念的长期落后,种养殖业生产带有比较强的惯性,产品调整难度很大,因而同样从事农业生产,农户收入水平差距很大,成为制约农户收入水平的重要原因。调查发现,即使在同一个村,即使完全相同的地域条件和自然条件,农户收入水平和贫富差距仍然比较明显。调查的长宁县两个村,2011年有20多户文化基础程度较高,并且多次参加农民技能培训的农户家庭,在年初就能够及时根据市场信息和自身技术条件,把原来种植水稻水田改造成浅水鱼塘从事珍惜鱼种养殖,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不仅每亩获得地方政府2000元的补贴,而且每亩收入水平比水稻种植增加4200元。...

Read more

界定农地归村民小组集体所有


  界定农地归村民小组集体所有

  使农地归村民小组集体所有,这既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也与农地产权不断下移、清晰、具体的发展规律相一致,而且还有政治法律上的依据。首先,村民小组这一级农民集体的规模较小,内部民主发挥比较容易、比较充分、比较有效,其制度安排的成本也就最小,经营管理效益当然也最高,这完全符合诺思的关于制度变迁的效率假设理论,就是制度总是沿着辅助经济系统达到社会最优的方向发展。联系到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从一大二公、越大越公越好到人民公社所有再到村级集体所有再到村民小组所有,与农地产权的一般发展路径———步步具体、清晰、灵便相吻合...

Read more

人民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集体产权的“无效性”、“低效性”的克服,也是通过渐进的“确权”改革逐步完成的。即将属于集体的“非排他”的多种土地财产权利一步步“排他性”地界定给农户,产生了巨大效应,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解决了人地矛盾的最集中问题———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一,确立“经营权”。 20世纪80 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户一定时期内对集体耕地的“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的&ldq...

Read more

国家的根本———民心


中国长时期封建社会的一个周而复始的规律就是,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国家侵犯私人土地产权从而造成人地矛盾极其突出,政府便又采取措施限制地主占田、 限制国家税负等对私人产权的侵犯,而后地主又开始兼并、税负又开始加重,政府又开始限制。 如此反复,也就是封建王朝不断地通过农地确权的途径解决紧张的人地矛盾从而稳固了国家的根本———民心。
新中国成立之后依然如此。 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为化解人地矛盾所进行的成功探索,此一举措虽然不能解决总量性人地矛盾, 但极大地缓解了结构性人地矛盾。 解放前,土地高度集中,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地主约占有50%以上的土地,如果再加上富农,...

Read more

日本农地确权


日本从1946 年开始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土地确权改革:凡不住在农村的地主的出租地和住在农村但超过三公顷的土地必须全部出售。 这一措施,使先后有 190 多万亩的土地被转卖给农户,至1950 年, 在全国 617.6 万户中, 自耕农民已占到61.8%。 我国的台湾地区在 1950 年前后也进行了一系列农地产权改革,比较典型的是“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等。 “公地放领”即符合条件的农民可以对公有耕地进行购买, 其地价按照耕地正产物收获量的2.5 倍估算,在 10 年之内逐年还款,每年加上田赋负担,以不超过一般佃农地租...

Read more

美国 农地确权


在美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农地确权对人地矛盾的化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独立时,国会通过《1785年土地法令》和 《1787 年西北土地法令》宣布广阔的西部土地均为国有土地,接着便开始以较低价格出售,大量移民开始涌向西部。但由于农地产权的公共性仍比较严重, 农地的生产潜力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农民对土地的渴求也不能被满足。 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颁布的《宅地法》规定,凡年满 21 岁,从未与合众国为敌的公民, 只要缴纳 10 美元的登记费, 便可以取得 160英亩的西部土地,连续耕作 5 年后,就获得土地的所有权。 等于把土地无偿分给国民的农地确权法律获得了巨大的效应,19 世纪最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