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应

1、民国时期:从德国移植,消除了传统户籍制度中对人口迁徙的严格控制。
  2、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人口迁徙管束较为粗放,表现为: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很容易,3天内到有关部门登记暂住户口,居住时期超3个月,就可申报常住户口。
  3、1958年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提出“随母落户”原则;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城市户口登记证明以及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4、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务工、经商、办服装业的农民自带口粮在城镇落户;继而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准予落常住户口。
  5、1985年,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的管理暂行规定》,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
  6、1994年,取消户口按商品粮为标准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而以居住地和职业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三种管理形式为基础的登记制度,并逐步实现证件化管理。
  7、1998年7月,国务院批转

农业革命


14 世纪,欧洲人口有了新的增长,英国也不例外,人地矛盾、经济发展有可能再次上演马尔萨斯陷阱,恰逢此时,海外贸易促进了对羊毛的需求,土地的经济价值提高了,这一经济条件的变化激励了拥有土地的特权阶级把农民被束缚于其上的不可转让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可以转让的私人土地所有权,即地主将公共用地圈为私人大农场,这从根本上缓解了农业生产中的人地矛盾。把土地权利量化给个人是英国农业生产率显著增长 (也即“农业革命”)的必要条件。[8]与此相反,西班牙由于在政治上遭到强有力的牧羊人的反对,没有建立起保护农田的私有产权。 这是近代史上西班牙的农业和经济相对于英国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

Read more

农地确权


  在市场经济之下,农业、农地都要纳入市场经济之中, 特别是农地这一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必须要以市场的机制进行优化配置,使其生产效率发挥到最高,以解决新时代的人地矛盾。 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要使农地进入市场优化配置、物尽其用,必须尽可能地确定农地的权利。 周其仁指出,农地上自由权利(尤其是自由决策权)的赋予以及独立的财税权利的重建使中国农户成为积极的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

  更有甚之,由于人权的倡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的继续增长, 社会对土地的产出要求更高。基本生活的保障、 高层次生活水准的追求、 新增人口的消费等归根结底都要求农地产出必须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也可以说社会...

Read more

产权制度性安排


  世界进入近现代以来, 经济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小农经济变为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对产权的下放、具体、明晰要求更高。因为,产权是市场、交换形成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就对产权是形成市场的前提条件有着精辟的论述。 他指出,交换之所以能够形成,所交换之物必须是私人产品,“只有互不依赖的独立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可能作为商品相互对立”。交换能够形成, 交换者 “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法权关系”。 应该说,马克思比新制度经济学家更早意识到私有产权制度对交换、市场形成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思、托马斯在《西方世界的...

Read more

租佃制度


在古代后期, 社会不仅仍然受到人地结构性矛盾的困扰, 而且人口的急剧膨胀也使人地总量矛盾突出。葛剑雄通过研究得出,在明清以前,人口一般都在6 千万至 1 亿之间徘徊,但经过明清的发展,特别是清代的“人口奇迹”之后,中国的人口在19 世纪已达 4.5 亿。 这使明清时期的人均粮食原粮量急剧下降:由唐宋时期的人均 1200 市斤左右降低到明朝中后期的人均732 市斤、 清朝中叶的人均628 市斤。人地矛盾全面而又深入,这使农地确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不仅统治者均田的频率增加,而且所有制模式、产权的形式更有变化。宋朝以前,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是“普天之下,莫非王...

Read more

均田


在古代前期, 人口比较稀少, 如果按人均来算,人均土地数量养活人们的生存没有问题。以中国为例,据有关学者的考证表明,人均占有原粮的数量战国时期为每人921 市斤, 秦汉时期为每人963 市斤,唐朝为每人 1256 市斤,宋朝初年为每人1159 市斤。[但是由于人性追求最大化利益、强势经济不断扩张的缘故,农地在每一个时期都是逐步走向集中,正所谓,富豪连田阡陌,穷人无立锥之地。[然而,追求平等、自由又是每个人的天性,西方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卢梭等则把其上升到“天赋人权”的高度,少部分人占有大量的土地,大部分人则几乎没有土地,农地的过度集中使人地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十分...

Read more

冠状动脉搭桥搭桥


  冠状动脉搭桥搭桥远期疗效不仅和手术及患者本身有关,也决定于所用的材料。乳内动脉和桡动脉等动脉血管的远期通畅率要优于大隐静脉,经过多年实践已得到证明。在获取大隐静脉或者动脉血管的过程中应注意采用“No Touch”技术和微创技术如应用内窥镜采集,对患者减少创伤,保护好这些替代血管对搭桥患者的远期疗效非常重要。全身动脉化也为一些医生所重视,但与用大隐静脉相比不够方便,因此世界大多数中心全身动脉化大约占18%。

  对于冠心病合并轻到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如果患者的左室没有明显扩大,可以不予处理。对于中度以上的二尖瓣关闭不全, 应积极处理,根据病变情况选择...

Read more

冠心病患者手术选择


  众所周知,目前冠心病是人类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在我国,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教育工作的缺失,冠心病患者数量会不断增加。因为除了药物治疗之外,介入治疗的创伤小、较为便捷、患者易于接受以及其它原因使接受介入治疗和支架的患者越来越多。随着介入治疗技术和条件的不断改善,使冠心病手术病人的数量明显减少,并使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病情越来越重,对心外科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体外循环下手术(on-pump)还是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off-pump)一度成为治疗冠心病手术方法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很多有关临床研究都有一些局限性。在2009年欧洲心外科年会上报告,...

Read more

冠心病猝死


  冠心病是猝死率非常高的一种疾病。其治疗包括三个治疗方案,即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介入治疗(PTCA加支架)和心外科搭桥手术。药物治疗是最基本的治疗,任何病人一旦确诊,药物治疗要终身维持。但当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无效时应尽早做冠脉造影,对冠脉病变作出详细的评价,然后根据病人的冠脉病变情况,结合病人的经济状况决定是否选择介入治疗和/或搭桥手术。

  搭桥手术是目前治疗方法中,远期效果最好的一种。并且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完善,手术成功率非常高,术后病人恢复也很快。介入治疗(PTCA加支架)虽说手术创伤较小,但患者花费较高,对一些如冠脉分叉处病变,近端严重狭窄钙化的病人仍无法治疗。
...

Read more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IHD)。CHD是多种冠状动脉病的结果,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95%-99%)。因此,习惯上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同义词。 冠心病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及胃部。它跟心绞痛不一样,即使你停止运动,或在紧张情绪消失后...

Read more

室壁瘤


  室壁瘤不是心脏肿瘤,是心室壁的膨胀瘤,它是心肌梗塞的一种并发症。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塞后此部分心肌坏死而失去弹性,愈合后变成没有收缩力的、薄弱的纤维瘢痕区,这一区域受心室内血液压力的影响逐渐膨出,形成瘤样膨出而得名。室壁瘤因其膨出心肌没有收缩力,表现为和心脏正常搏动相反的“反常”搏动。也可因为心肌疤痕内钙化、心内膜粘连增厚,而不表现出反常搏动,只出现心肌收缩乏力,左心室搏动减弱或消失。心梗后大约10~30%可形成室壁瘤,一般发生于大面积心梗的病人,绝大多数位于左室前壁心尖部。由于心室壁出现瘤样膨出而失去了收缩能力,尤其是大型室壁瘤,常伴有顽固性心衰、持续心绞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