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修林

张修林,当代理论家、评论家、诗人,1969年5月生于四川古蔺县。1989年开始先锋诗歌及理论评论创作,同时发表作品。2005年起开始政治理论评论、思想文化、哲学领域的创作和研究。哲学、政治理论评论、文艺理论评论、思想文化类作品中的很多成果和观点被学术刊物、文学作品、百科词条、博硕论文等广泛引用。

文化、文学札记(一)


  艺术手记(一)

  文/张修林

  No1、文化和语言,是传统和历史的现实材料,即已经的现实的组成材料。

  NO2、文化和语言是人类形态的“诗化”表达。诗歌建立一种新型关系的文化和语言的现实。

  NO3、诗歌是未经的历史和现实,是未经的人类形态,是诗人企图超越自身而实现人类自我超越的一种精神化行为。

  NO4、对于诗歌,语言是实现手段,文化是呈现手段。

  NO5、诗歌通过语言拓展语言的自由程度和人本体的自由程度。诗歌通过主体的自由实现人类的“文化性”解放。

  NO6、语言是现实的载体,...

Read more

思想之针刺疼了诗人的哪根神经


  思想之针刺疼了诗人的哪根神经

  ——林贤治《新诗:喧闹而空寂的九十年代》和宋乾的《臧棣访谈》读后

  作者:愚人无为

  2007年元月二日,听说林贤治的一篇诗评引起了诗坛一些诗人的愤怒,当晚从网上就搜索到了。先看了林贤治的《新诗:喧闹而空寂的九十年代》,林的诗评(一万六千字),一如他过去的文风,苛刻的眼光、犀利的笔锋、切实的语言、义无反顾和毫无顾忌的简言直说,看后真觉过瘾,可并没觉得有什么针尖锋芒能刺疼哪个人。继而又看了宋乾的《臧棣访谈》。这下才知道这篇文章惹怒了臧棣,也许还有其他诗人。

  《新诗:喧闹而空寂的九十年代》,以&ld...

Read more

阆中的幸福片断


阆中的幸福片断

 

文/王杰安

 我从来没想过不去阆中,倒不是因为阆中是当今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像宿命中的约会,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该践约的时侯谁也挡不住心仪的步伐,即使在这一个烟雨天。

9时许,昨夜开始的大雨转小,在南部县城一家售房部门外,我和西鸿、临风、花花、果果扶起被雨水冲刷一新的自行车,向阆中行进。出城不久,天就放睛了,空气中弥漫着湿湿的气息。印象中,南部至阆中30公里行程,是我们在先前的骑行中所没遇见的最好路段。不仅道路宽敞、弯道少,而且两旁植被茂盛,泛着干净的绿。10多公里后,嘉陵江突然出现在眼前,大家纷纷下车,或蹲或站,凝...

Read more

广西诗歌节讨论发言稿:诗歌指向“暧昧”的生长可能


诗歌指向“暧昧”的生长可能

 

文/子非我

 

 我一直认为,诗歌是热闹的,它的寂寞只能让位于诗人。写作是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诗作者只有通过自身的写作才能挽救自己。当然,这并不是说不需要交流,恰恰相反,阅读他人的作品,倾听他人的经验才有助于自省并引发新的思考,并且这也将是“诗歌价值得以确认的一种有效方式。”

说到诗歌,似乎没有人可以为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网络的出现,方便了更多的人写作,诗人的身份正日渐变得模糊与暧昧,这已经成为一个看得见的事实。因此,诗歌写作难免有指向“暧昧”...

Read more

《非非》第1-9卷作品目录总汇


        《非非》第1-9卷作品目录总汇
 
《非非》第五卷,1992年9月出版

 

目录

红色写作 / 周伦佑

●红色纯粹●

掌灯人及其他 / 叶舟
诗歌写作(组诗) / 陈超
从玻璃到真理(十首) / 梁晓明
谋杀系列(十首) / 南野
摘自灌木丛(七首) / 刘翔
人生经验(组诗) / 邱正伦
中篇...

Read more

来自我们的道路(组诗)


 

 

 

 来自我们的道路(组诗)

文/张修林

 

 来自我们的道路

 

这个句子通过地狱,但它更通向

天堂。行为时空的必然组合

必然的石块,石块结构的

尖锐的硬度

 

系列的造就。摹拟的、实践的情形

天性中爆发的结论。人的性能

自由,经历分泌的、不安分的抽象

物质生存中的颗粒感知

 

来自于存在,通过的、车轮通过的

风声中终将未尽的道路

站牌,象征的、情趣的指示

在通过中通过,通过中把细节意味

 

那些庞大的革命。那些车轮中

心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