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家桥

1972年生于安徽六安,1993年毕业于南京经济学院,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发表出版小说作品三百多万字,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男虚》、《女疼》、《化妆时代》、《永远爱你》、《坍塌》、《别动》、《阿p》、《赌命案》、《全贞谱》等十几部长篇小说.系70后作家,其将先锋精神融入现实主义书写的写作方式,受到广泛的关注.现从事有媒体策划等工作.

陈家桥写08年安徽高考作文


带着感动出发
 陈家桥
  
  那天,我像以往一样,因为下班比较晚,坐到饭庄里吃饭。吃到一半时我注意到我对面桌子边有两个人也在吃饭,身上沾着泥浆,他们和我一样,吃着差不多相同的几样菜,有白干烧肉,还有青椒炒鸡蛋。
  我们的左边有一台悬在木质柜台上的电视机。这两个到城里做工的农民,他们喝着啤酒,眼睛有点红,他们不知为什么争了起来,原来他们在看电视,两人都僵着脖子。电视画面上是四川地震灾区在抢收小麦的镜头。我也在看。穿蓝衬衣的人对穿白衬衣的人讲:“跟我们家一样,田都是凹着的,机子开不进去。”那个穿白衬衣的人说:“你没看清,不是田凹,是没有机耕路,机子飞进去啊?”穿白衬衣的喝了一口啤酒,...

Read more

比自然暴力更深刻的天人合一


 

比自然暴力更深刻的天人合一

——关于四川大地震的反思

 

陈家桥

 

四川的特大地震,这场灾难,几乎触及所有的人。这是一次突如其来的巨大现实,它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在纪念死者的同时,我们更关切那些孩子,无论是不幸遇难的孩子,还是被救出来的孩子,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生活将如何过下去?地震,促使我们反思。有些人很快就去了灾区,有些人很快就做了反应,有些人跟媒体一样,很快就有了现场意识,但更多的人还在原地,只是内心与地震,产生着一种特殊的牵连。对于“天人合一”作为传统的观念的国度,此次大地震是否会影响到这一重要的传统认知呢?对于那个和谐的天人理想,地震是否提出了...

Read more

作家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


作家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

陈家桥

 

今天上网看到韩寒的博客文章,大致是他和陈丹青在电视节目里骂了巴金,仔细看并不是骂,仅仅是说巴金、冰心、茅盾文笔很差。但每看韩寒文章,我总是心情不好,这一次到不是韩寒说的对错,不仅不是指他博文对与错,也包括他在湖南卫视电视节目里的对与错,我只是深深感到,作家们真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现在凡是在媒体上叫嚣的、呈现的、争辩的、吆喝的与文学有关的东西,其实,说实话,都不是真正的文学。我的意思是,这让公众大跌眼镜,因为像韩寒这样的言论跟我们文学有什么关系呢?严格讲,几乎没有,不只说韩寒,还有那个画画的陈丹青,前些年出了几本书,有一...

Read more

读韩东小说<<小城好汉>>


 

把是非还给时代,再来谈人的事

——读韩东长篇小说《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

陈家桥  

 

    韩东这位曾被我称为真正的中国“青年作家”,写了一本无论如何赞美可能都不为过的书,这便是《小城好汉》。说韩东是真的青年作家,恐怕在于在他的身上,有我们同时代的这一批作家中其他人所没有的一种事实性的激进意识,不仅仅是简单的与传统、权力、规范与社会性不相容的特质,更重要的在于他以他的方式,建立了一种和中国文学这个总体本身的对接,尤其在小说上。现在我不再写诗,也不看诗,我尤其看重韩东的小说,这本《小城好汉》首先是在叙事上的一...

Read more

在废墟上复活的生活细节


 

在废墟上复活的生活细节

——谈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

陈家桥

 

对日常事物的精确书写,并不在于刻画事物的尺寸、大小、位置和样式。帕慕克的回忆告诉我们还原事物最重要的方式在于细节,在于使事物恢复它们在当初的状态,一种旧时的状态。这就是小说家的伟大之处。《伊斯坦布尔》显然是一部不朽的杰作,与其说这是在回忆一座城市,不如说这是在回忆一个人,一个城市中的人,他到底是如何记下了这座城市。处于欧亚交界的伊斯坦布尔,在博斯普鲁斯的海峡岸边居住的人们,帕慕克这么贴近地在当代生活中如此巨细地书写了他曾经的生活,他曾经的时光,这不仅记录了城市,实际上是记录了一整个时代,或者说也记...

Read more

关于暑期阅读答记者胡作法问


关于暑期阅读答记者胡作法问

陈家桥

 

 

于坚的《相遇的几分钟》

  该书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城市生活少有的注重原始生活细节的体验方式,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云南的风土人情和人生小故事,突出了在当代生活中的一种罕见的与传统和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的一种关联。

  韩东的《小城好汉》

  《小城好汉》以个人的视角回忆了六七十年代到新世纪一批人自由自在的生活历程,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宏观叙述,在当今整个图书市场显得尤为可贵。

  帕慕克的《小黑书》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写了一个男人对自己妻子与堂兄私奔的故事,反映了一个非常诡异有趣又不乏深刻的当代土耳其充满悬疑的社会现...

Read more

转王文跃文章


陈家桥:诺奖评审太“近视”!

  
王文跃 【2008年10月13日】
   本报讯  本月9日,瑞典文学院正式公布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法国作家克莱齐奥。对于这一结果,各国文化界人士均表示不解,争议的焦点并不在于克莱齐奥作品的文学性,而是因为大家明显感觉到诺奖评审委员会的“欧洲中心”观念仍未减退,这也致使许多亚非拉国家的杰出作家只能以“陪练”的身份被动参与诺奖评选
。日前,记者采访了我省著名作家陈家桥,他表示,克莱齐奥的获奖可以称得上名至实归,但同时也印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多年一贯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