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家桥

1972年生于安徽六安,1993年毕业于南京经济学院,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发表出版小说作品三百多万字,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男虚》、《女疼》、《化妆时代》、《永远爱你》、《坍塌》、《别动》、《阿p》、《赌命案》、《全贞谱》等十几部长篇小说.系70后作家,其将先锋精神融入现实主义书写的写作方式,受到广泛的关注.现从事有媒体策划等工作.

为当代文学辩护之三


近来,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争论很大,我贴三篇文章,为文学辩护. 

 

我们的文学该往哪里去?

 

陈家桥

 

我们的文学该往哪里去?这既是一个问题,同时它本身也是一个回答,实际上,说它要往哪里去,也就是说文学它必须要前进,这就是一种关于文学的姿态。文学有它相对的恒定性,然而这种恒定往往是向内的,对于社会生活,对于活的历史,对于存在来说,文学始终是往前的,它对生存和人的处境的表述从来没有停止过。那么在当代呢?或者说在今天呢?它究竟应该要往哪里去,这既是指它要有个往前的向度,同时更重要的是指它对当代人的生活的叙写和精神参予是要有一个出口的。我想,其实...

Read more

关于当代文化及其他答记者及网友问(上)


 

   

    1、怎么看待所谓"文艺复兴"?有可能么?

    陈家桥:我觉得是这样,从大的方面来讲,我认为文艺复兴这个提法是不妥当的,为什么?我觉得文艺复兴反映一种思维,我觉得还是强调了一种所谓的文化中心主义,我觉得这个并不好,如果从现代这个观点来看的话,如果谈到复兴,应该定义为怎样看待文化和人的关系,或者是整个文化所处的位置,如果单方面的提文艺复兴这个不是很妥当。另外从实践的操作性来看,这个不太可能。如果在当代与近代,文艺复兴还能够对人产生影响的话,我觉得仅仅是文艺复兴所牵动的整...

Read more

关于当代文化及其他答记者及网友问(下)


 

请作家谈谈八十年代的政治和文化
  
  ————————————————————————————————————————
  陈家桥:我觉得这样,你所理解的政治可能是单纯的,狭义的政治,我觉得政治其实可能是指和每个的人生活,以及在背后决定你日常生活的表达和自主性的广义的政治。我还是关心当代人生活的权利状态是什么样的,从这个角度说的话,作家也就是知识分子,我觉得,他有必要在他的思考里面带有很强制性的对政治很关心的倾向。
  我觉得如果说像这位网友说的,最主要的还是,他希望在表达上做到更丰富,我想政治可能具有很重要的,我觉得还是应该从关心人的生存,关心人的存在的角度,...

Read more

最经典,最陌生


 

 

经典,并陌生着

——读哈罗德·布姆鲁的《西方正典》

 

陈 家 桥

 

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一书,自身也会成为一部经曲作品,当然那是在批评意义上的,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大胆的预言,处于批评流变的批评场合来讲,它还能挺立多久,这本身确实就不仅仅是一个经典化的过程了。布鲁姆无疑是勇敢的。他对于女权主义,新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等所谓的“憎恨学派”的批评,促使其自身必将关注到文本的某种永恒的内在性上。不过布鲁姆并不仅仅是在单独的文本内部抽取所谓的批评向度,他的最主要的关于认知和审美的强调,其实更多地依赖于他对于经典文本各个延续性的过程中的文...

Read more

文学的衰减不会突破文本实践的范围之外


 

怎样看待"文学之死"论?

    陈家桥:我觉得这个讨论目的不是别的,实际上通过文学之死,反映了在当今社会,或者反映了在现代这个文本时代,我们对传统的文学的意义表达的途径,以及文艺样式本身的一个缅怀。为什么说文学之死?实际上是表达一种担忧,从文学这种文本是否会衰减到超出人们的意识之外,我觉得是这样的看法。从我来讲,无论是从文本的角度去分析,还是从文学的社会性、思想性来看,这个都不可能。任何一个文本即便有衰减的可能,它都不会突破它衰减到超出文本实践的范围之外,所以说这个文学之死是不太可能的。

    还有一点,那么鼓...

Read more

文艺复兴最好别提


 

看待所谓"文艺复兴"?有可能么?

    陈家桥:我觉得是这样,从大的方面来讲,我认为文艺复兴这个提法是不妥当的,为什么?我觉得文艺复兴反映一种思维,我觉得还是强调了一种所谓的文化中心主义,我觉得怎么这个并不好,如果从现代这个观点来看的话,如果谈到复兴,应该定义为怎样看待文化和人的关系,或者是整个文化所处的位置,如果单方面的提文艺复兴这个不是很妥当。另外从实践的操作性来看,这个不太可能。如果在当代与近代,文艺复兴还能够对人产生影响的话,我觉得仅仅是文艺复兴所牵动的整个人对文艺的影响,从当代来讲,文艺复兴失去了当初从古典社会到现代社会作用已经下降了。

Read more

答时代信报记者强雯


陈家桥:
这时代,先锋的空间很少了

信报记者 强雯

  以《男虚》、《女疼》、《别动》等引起广泛关注的陈家桥,一直被外界誉为70后最后一个先锋作家,贴着某种特殊的标签。但近年来,先锋文学日趋式微,陈家桥这个名字也更多地出现在《小说月报》这些趣味指向大众、通俗的期刊上,最后一个先锋作家的妥协,是不是表示先锋文学的尴尬或结束?

  先锋文学已过时

  《时代信报》:提到陈家桥,总是绕不开先锋文学这个符号,你是怎么理解先锋文学的?

  陈家桥:先锋文学一度对中国很重要,但是现在如果回过头来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苏童的《妻妾成群》,我们会发现其中的神秘...

Read more

非洲英雄奥孔克沃的悲剧人生


黏稠的第三世界

——读阿切比的《崩溃》

陈家桥 

 

《崩溃》这部小说,在全世界有着极高的发行量,近年在国内引来众多读者。其实小说成书已有几十年,按照那些批评家的话说,是世界范围内,关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才使得阿切比的这部小说长期引人关注。但我读《崩溃》,并没有真正被所谓的后殖民理论所影响,我看那种理论对于小说以及小说中的现实,很难起到阐释的作用。《崩溃》的成功,其实并不在于别人所提到的从后殖民的视角去看待非洲传统和非洲文化的问题。我敢肯定地说,《崩溃》真正的意义恰恰不在于有了后殖民视角所取得的非洲传统的凸现,《崩溃》的最大意义在于非洲本身,在于传统本身的叙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