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受之

1946年出生于广州,设计理论与设计史专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Pasadena)全职终身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客座教授。他还在美国奥迪斯艺术与设计学院、加州美术学院、南加洲建筑学院和洛杉矶南加洲大学教授设计类课程。出版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关于设计理论的重要著作,如《现代建筑史》、《现代设计史》、《平面设计史》(2001)、《流行时尚史》、《微风吹过圣芭芭拉》、《执意纯粹》、《纵情现代》、《哈罗,中产》、《骨子里的中国情结/万科.第五国说》以及《白夜北欧.行走斯堪迪纳维亚设计》等。

车站记忆



京汉火车站(江岸区京汉街)

说起汉口的精彩建筑,我很容易会立刻联想起江汉关、大智门车站、几个银行的建筑来,这些建筑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新古典主义范畴的。

2009年夏天,我应邀去汉口看金地在这里的高层住宅区项目,地盘就在大智门的汉口旧车站旁边,因此专门去了一次那座常被人叫做大智门车站的老车站。想去看看工地,也想去拾回一些陈年的记忆。在整个参观过程里,我自己很是有点恍惚,几十年前的旧事好像云烟一样在脑里飞过,感触很多。

大智门火车站已有百年历史,是中国最早的大城市火车站之一了。这座车站,见证了从北平到汉口的京汉线铁路的开通,又见证了辛亥革命,清朝在武汉的最后一批官员就是从这里爬上火车...

Read more

一种字体的历史意义


  我在很多年前写《世界平面设计史》做资料搜集的时候,接触过设计无饰线体“赫维提卡”(Helvetica)的一段历史。当时看资料就很惊异,这个字体在设计史中简直是个奇迹:瑞士人创造的,在德国推广,在美国普及,居然现在成为世界最流行字体之一。我们从纽约、芝加哥地铁标准字体,到美国宇航局的字体;从航天飞机机体上,到汉莎航空公司的飞机上;从苹果公司的玛金托什电脑,到微软电脑(Microsoft)电脑;从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到德国汉沙航空公司(Lufthansa);从丰田汽车(Toyota),到宝马汽车(BMW);从摩托罗拉(Motorol...

Read more

地产形城



延庆里(胜利街287号)

说一个城市的形成,是地产催生的,很难让人接受,自然,先有需求,再有地产,是逻辑必然,但是形成城市,则需要住宅、商业建筑的实体,因而说地产开发形成城市,也未必全错。从我们现在的看法,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真正开发是1980、90年代以后房地产的作为,其实,中国好多现代的城市的形成,都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20世纪初期开始的。上海如是,汉口也如是。我在武汉生活过很长的时间,知道汉口的建设,除了租界之外,和一个大地产商刘韵生有密切的关系。和朋友谈谈,则绝大多数的人不知道,可能因为这个刘韵生属于买办资产阶级,在解放后完全不会讨论,年代已久,也就褪色不知了。

纵观中国,...

Read more

武汉掌故


  归元寺

  古往今来,绝大部分的城市都是靠河流而建造的,原因很简单:用水方便,交通方便。长江沿岸城市众多,那些在两江汇合的地方的城市更为重要,那是交通所赐。武汉这三个镇:武昌、汉口、汉阳,以长江和汉水交叉之便而形成,历史算算也千年了。不过,我们现在说武汉三镇,基本是把三镇当作一个城市来看,事实上,三镇的历史发展差异很大,基本可以说是三个不同城市的单独发展,真正形成一体化的城市,也是解放后的事情了。 我们平常说武汉历史悠久,是说武昌历史悠久,并不包括汉口在内的。武昌在三国时期已经形成了,而汉口的历史不到五百年,现代汉口城市的建设历史更短,也就是在汉口“开埠&rdquo...

Read more

《武汉手记》第三篇



汉口花旗银行大楼(沿江大道)

武汉是一个被长江和汉江分隔成三个相对独立市区汉口、武昌、汉阳的城市。在中国,被两条江,甚至三条江隔开的城市也还有不少,但唯独武汉,与众不同:

其一是这三个城区结合起来雄踞华中,京广铁路和长江在这里交汇,交通要冲的枢纽地位,使得它有“九省通衢”的称号。由地点造成的重要枢纽地位,即便是同在长江边上的其他城市,不论重庆、宜昌、荆州、黄石、九江、安庆、芜湖、南京都难以相比的;第二是这长江实在太宽,虽然叫做三镇,但事实上是被大江分隔而成的三个并不同的城市。常常听到武汉是“中国的芝加哥”的说法。但相比之下,芝加哥虽然也有多条运河分隔市区,但是河流很窄,桥梁很多,...

Read more

若即若离的武汉



江汉路

武汉的高雅人文氛围还可以在武昌和汉口的高等院校里面体会到。我自己所居住的音乐学院,基本是以普通话、广州白话为主的,武汉话仅仅是我们要上学、出去办事用的一种方言而已。在那个环境中,我们生活在音乐和美术氛围里,大家的交往也是客气典雅的。几乎每天晚上都有音乐会,一般是音乐学院各个专业学生的观摩会。我们下了晚自习,从学校回家,一般都会到音乐厅听听音乐,有些时候有比较大的演出团体来表演,母亲也会帮我留张票去看。学院的院子里到处都是美术学院的师生在写生,画室的门是敞开的,可以从一个工作室走到另外一个工作室看他们画油画、临摹古画。每逢元旦,学生会组织盛大绚丽的嘉年华会,有圣诞老人、白雪公...

Read more

江汉钟声


因为最近国内过年,昨天元宵节才算一个段落,而我自己的身体也有些不舒服,一直在看医生,因此我放上去的文章很少,现在恢复原来的节奏,继续给大家看博客文章。

最近我在写一本关于武汉城市的书,这里是几个节选的部分。

 

 


江汉关

从武昌的汉阳门码头开出的轮渡,不到半个钟头,就在汉口的武汉关码头靠岸了,武汉关(原来叫做江汉关)的钟声刚刚敲响,低沉又响亮,在混浊的江水上面传过来。这钟声,我从童年听到青年时代,早年是一曲“上帝佑我女皇”,和伦敦的议会大厦钟声是一样的,后来从1966年起给改成了“东方红”的曲调,以前的机械击打的经典钟声也变成扩音喇叭播送的颂歌了。这深沉凝重...

Read more

纪念张仃先生


    
    2010年2月21日,张仃先生去世,享年93岁。遗嘱是不开追悼会,入土为安。这个平实、睿智、勤奋的艺术家和设计家,一直到去世都保持了自己的做人原则,令人尊敬。他是中国设计、设计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也从来不争任何风头,低调做人,默默耕耘,一辈子创作,这样的人格,在设计界、艺术界内,可是珍贵了!
在我的记忆中,张仃先生风度永远是那样的,典雅、干净、稳重,永远是那么的低调,给我留下很深刻印象。除了一起在一些场合远远看见张仃先生之外,我第一次“正式”见他是还是在1977年,那次我跟陈若菊老师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看展览...

Read more

今夜秀晕


庄尼.卡尔逊(Johnny Carson)

最近看《纽约客》周刊,读过一篇叫做“噩梦”( Nightmare)的文章,作者是电视节目评论的专栏作家南希.富兰克林( Nancy Franklin)。这篇文章的内容我倒都知道,但是最近NBC的“今晚秀”节目调整的手法实在太低劣,看了之后真忍不住要写点什么。

美国人看电视和我们不太一样,因为没有属于国家的电视台,所以也就没有新闻联播这样的节目。美国人看新闻,第一关心的是当地新闻,而看电视剧需要时间跟进,好多人耗不起这个时间。很多人选择睡觉前看看开心的单口相声型的“脱口秀”(talk show),这个节目一般在周日晚上国际国内新闻之后的11:...

Read more

无语建筑


Daniel Liberskind 2004年提出改造Albertstadt,大约2009年基本完工。

德国东部有条很宁静的河流,叫做易北河(Elbe)。易北河和多瑙河的感觉很不一样,这条河主要穿越东德,应该是朝北流,最后在汉堡附近进入波罗的海。这条河流主要都在东德境内,穿越了好多城市小镇。我曾经去河边的一个著名城市德累斯顿,河边有开阔平坦的草场,我在河边那宽广的草场上走,看见高高的河岸上德累斯顿古城的轮廓,真是精美。我看到的古城其实是重建的德累斯顿城,因为原来的古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盟军彻底炸毁了。看着那清清的河水,河对面那些宁静的村舍,那片芳草萋萋的河边草场,这易北河对于我总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