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家雄

男,20世纪70年代生于湖南,大学毕业,现居北京。优秀的久经考验的青年作家和诗人,曾在上百种报刊发表各类作品八十多万字,主编并出版了十多本校园题材、文学题材的图书,比如“北大情爱三部曲”、“70年代”(或称“70后”)青年作家群的爱情小说选《玫瑰深处的城市》(2001年,海南出版社)及其中篇小说选集(三本,2003年1月,北京出版社)。20004年10月出版长篇小说力作《校花们》。座右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70后与80后笔下的校园青春


 

在去冬签定再版合同的几个月之后,新版的《北大日记》终于在北大110周年校庆前夕出版上市了。至此,我所主编的“北大情爱三部曲”(《北大情事》《北大情书》《北大情诗》)及《北大文章》《北大日记》这五本书就都再版过一回了。在此,我愿意把这五本书总称为“青春北大书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五本书关注的核心其实都是“青春”二字,都颇适合青年人尤其是学生阶层阅读。

爱情天生就与青春(包括生理的青春和心理的青春)血脉相连,专注于此的“情爱三部曲”自然属于有关青春的叙述;“北大日记”则更不须解释,全系北大青年学子在燕园求学期间的自述与青春自白不是?惟有收入蔡元培、陈独秀等北大先贤文字...

Read more

明朝为什么会被冤枉?


从1368年到1644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明王朝从建立到覆亡共历时276年,期间的人与事交织错杂,令人目眩!从一个近三百年的朝代里找出一些坏人坏事来显然并不难。实际上,就历史上所有这些封建王朝而言,倘要从当中任何一家搜集出成堆的龌龊素材来,我相信那也同样是轻而易举的事。对于“家天下”的皇权高于一切、控制一切的封建君主专制王朝来说,这样的或那样的足以证明任何一个王朝之黑暗与腐朽的素材注定了是海量的。

 

在我看来,其实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肯定有极为黑暗的一面,而明朝之所以在今人的印象中比其它多个朝代似乎更显黑暗一些,我以为肯定与满清对其前朝形象的妖魔化处理脱不开干系。在我看来...

Read more

我想对70后作家群的顾问们说


多年前我主编并出版了《北大情事》一书,在该书扉页的显著位置,读者能看到我邀请的好些顾问的大名以及他们的头衔——著名哲学家张岱年、著名诗人李瑛、著名学者金开诚、著名学者严家炎、著名编辑家崔道怡、著名学者段宝林、著名作家叶永烈、领袖亲属毛泽东儿媳邵华、著名作家曹文轩、著名作家老鬼——这些顾问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他们早年均毕业于北大(惟有张岱年先生毕业于清华,但也是长期执教于北大),再就是这些顾问均系名人、名家,且都是我的前辈。我之所以试着为这本书邀请这么多顾问,自然是想提升一下该书的品位,壮大一下该书的声威。事实上,有这许多名家担任顾问的《北大情事》在2000年1月出版以后人气很旺,反响...

Read more

从“70后”到“90后”的命名问题


20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命名比较多,十年时间,被正式写入文学史的文学现象、流派与旗号就有好些个,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之类,再比如朦胧诗、归来派诗人、实验诗、第三代之类,简直让人有点眼花缭乱。

20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学旗号则相对少了许多,印象中似乎只有“新生代”“新状态”“晚生代”一类的命名(其实这几个概念所指的基本是一回事),再就是诗歌界的“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之类。

至于“70后”“80后”“90”提法的出现与命名,则是前些年的事了,具体是谁首先提出的,我也不知道,只是从许多媒体上看到,我也就在有关的文章中跟着用了,仿佛大...

Read more

特殊时期的中国诗歌


在灾难面前,在生死考验关头,最需要的是人的精神不倒,而诗歌正是可以唤起人们斗志、振奋人们精神、呼唤人们良心的最好文学样式。再加上诗歌本身就是轻武器,它短小精悍,不需要花很长时间来构思,在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刻,它是最适合以最快的速度发出自己声音的。所以,这次很多人都参与了诗歌写作,在网络上,纸质媒体上,都处都有诗歌的足迹,都有诗人的声音。 

 

无数诗篇汇聚成“地震诗歌浪潮”

若干年来,中国新诗似乎从来都是拘囿在一个小圈子里自娱自乐,但自“5·12”地震发生以来,长时间被冷落、被边缘化的诗歌似乎迎来了在大众视野中重出江湖再显身手的机会。
在各个电视赈灾晚会的演出现场...

Read more

孔庆东:与书的故事书说不完


特约记者/朱家雄

 

博客注:4月份应约为某期刊就改革开放三十年之“个人阅读史”专题采访了著名学者孔庆东先生。

5月初交稿,文章已于6月中旬刊出,内容如下:

 

问:在这30年间,您经常读书吗?您主要的读书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孔:我从三四岁起,就几乎天天读书,没有刻意培养什么读书习惯,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自然形成的。古人说:一日不读书,心源如废井。我也是这种感觉。毛泽东有一句调侃: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我则说:一天不学习,对不起俺自己。毛主席的好战士门合同志说:“一天不学问题多,两天不学走下坡,三天不学没法活。”他说的是学毛泽东著作,这是那个时代的朴素想...

Read more

八宝山悼别邵华将军


 

6月24日子夜,我从网上看到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军事科学院百科部副部长邵华将军因病于当天傍晚18时28分不幸在北京去世的消息,异常震惊。我完全没有料到,这位我曾有幸登门拜访过的领袖亲属,这位才华洋溢、与社会各阶层均有广泛联系的和蔼亲切、平易近人的师长前辈,竟然会在这个时候如此突然地离开这个无数次出现在她镜头里的美丽世界。

7月2日清晨,我早早地出门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之前若干天,同样是从网上,我得知邵华将军的遗体告别仪式将在这天上午9点在八宝山举行——在京这么多年,我竟然从未到访过八宝山——可是这一天,我不能不赶去向邵华老师做最后的告别。

我是八点半到的,我以为我算比...

Read more

崇祯皇帝杀袁崇焕究竟是对还是错?


有关袁崇焕之死,自清朝中期以来,史书一直都按乾隆定的调子以为是千古奇冤,果真如此吗?我以为恐怕并非如此。崇祯皇帝之所以决定杀袁崇焕,原因很复杂,关键原因则在于袁崇焕首先违法擅自斩杀了抗清大将毛文龙,而且由此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毛文龙其人。

毛文龙的辉煌与厄运
毛文龙,浙江杭州人。1576年生,自幼家境贫困,年轻时穷困潦倒但喜好兵法,爱谈军事。1606年只身北上,经过他舅舅推荐,在辽东的军队中做了个小官。1619年,萨尔浒之战明军战败。1621年3月,沈阳失陷。就在这年的5月,毛文龙受王化贞、熊廷弼派遣率士兵近二百人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运动战、破袭战,...

Read more

康熙的三大缺点值得后世引以为鉴


    阎崇年先生在电视节目中屡屡盛赞康熙皇帝乃所谓“千古一帝”,我以为实在是过誉太甚!公正一点说,我以为康熙虽然颇有武功建树,但其实也就是个头脑清醒、精通权术、聪明能干、英明有为的皇帝吧。

    作为一国之君,康熙身上明显存在有对中华民族向上发展、向前迈进造成严重困难和障碍的三大缺点,即:

    1、以闭关锁国之策稳固满清统治,从而阻断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联系、交流与共同进步;

    2、以野蛮的文字狱震慑朝野知识分子,从而达到扼制广大人民的思想和言论自由及愚弄...

Read more

“哈佛题材”走俏之谜


 

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哈佛大学是美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其前身为哈佛学院,成立于1636年,请注意,美国的建国时间是一百多年后的1776年——也难怪人们会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国”了。许多年以来,哈佛大学在各类全球性大学综合实力之类的评比中无数次地稳居头把交椅,堪称创造了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一个全球性神话。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人出国机会的日益增多,特别是当去美国留学日益成为年轻一代的梦想的时候,美国的那些名牌大学在中国大陆的名头就日益地响亮起来,而其中,最响亮地莫过于哈佛大学了。

 

     &nbs...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