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国平

思源置地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清华大学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198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
  
早年曾在深圳大学从事多年营销管理教学、研究工作。
1990 年  进入房地产行业,担任深圳建材集团下属专业房地产公司发展部理。
1992 年   与港资合作创办市场研究顾问公司,成功为香港投资广东的楼盘进行了项目策划和销售代理。
1998 年   加盟思源集团,担任思源软件公司总经理。
2000 年   参与组建思源地产顾问公司并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主持、领导团队成功策划、代理了数十个楼盘:观澜国际花园、润枫德尚、半岛国际公寓、熙府桃园、盈创动力、BDA国际企业大道、回龙观港龙商业中心、天创电子城广场等。主持运作完成的项目,销售率均达100%,公司销售代理额以每年50%的速率递增。
2004 年   带领公司销售代理额突破25亿大关,荣获了“中国房地产营销策划品牌企业20强”、“北京地产十大金牌代理行”等项殊荣。
同年,领导公司参与北京2008奥运会相关的三个商业策划项目的全球竞标。囊括三标,先后承接并主持了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地下商业中心、奥

调控的效果“可持续”吗?


从以往的经验看,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一直都是短期有效而长期无效的状态。

从2004年开始,每次调控都是以打压需求为主,而且每次都能“立竿见影”地产生效果:首先销售量会急剧下降,然后是价格上涨的势头得到遏止,有的时候、有的城市和地区价格会下挫,比如2005年的上海、杭州,再比如2007年底先是深圳,然后蔓延到全国大部分一、二线城市。除了2008年是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刺激购买的政策恢复了房价的上涨,而其余情况都是在“遏止价格上涨”见效短则两、三个月,最多半年后的“自然”恢复和价格反弹。

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每一次调控在确实“挤”掉了一部分“需求”的同时都给市场带来了“价格...

Read more

摆渡风景的桥


桥,通常是建在河上,用来渡人的。在观澜国际花园,我们的桥虽然也是建在河边,但却是用它来摆渡河的风景。

我们之所以为这个社区取名“观澜”,就是因为它在美丽的昆玉河畔,可以观赏涟漪的波澜。当观澜国际花园的月牙弧形板楼还在建造中的时候,我们发现可以在家中真正看到河面的只有一部分的单位,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观澜”很大的遗憾。

在讨论中,有人提出反正我们是离河最近的了,和别的项目比较已经很有优势了,但精益求精的“观澜”开发者们认为这是“五十步笑百步”,我们要让未来的住户真正的“拥有”!

由于社区玉昆玉河之间隔着一条市政道路,车流量较大,业主们大人小孩的过马路曲河边散步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因此...

Read more

“鸡蛋换粮票”与“二次专业化”


原载《红地产》2005年3月号

 

五年、十年之后,哪些房地产企业还能生存下去并且做得更大?

关于“8.31”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去年一度曾讨论得沸沸扬扬。媒体报道的热点主要都集中在土地的供求变化、来年的房价走势、没有资金实力的小开发商被迫出局等短期效应上。

其实,比较长远一点的来看,“8.31”对房地产行业最大的影响应该是企业竞争环境的巨大变化。在靠高负债运作单个项目的小公司纷纷出局(大概还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之后,资金实力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竞争要素之一。面对同样的市场状况,同样一块地的摘牌竞价,在怎么看都像是“利润趋零的游戏”中,企业的机会到底在哪里?

去年下...

Read more

调控政策其实是一剂板蓝根


原载2005年7月《中国房地产报》

 

“上海感冒,全国吃药!”这是目前全国房地产行业对政府调控政策普遍发出的感慨。言下之意,全国的房地产行市都将受到上海的连累,“城门着火,殃及池鱼”了。

上月在北京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房地产论坛,一位同坐台上的广州发展商一付寒了心的样子在那儿诉苦,说广州的楼市十年来没好好涨,去年以来刚看到点“起色”,没成想又遭到了这番打压,直担忧“正常的投资行为”也得不到保障。还有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相关话题的节目中,那几位发展商的一致“唱跌”,就像是衙役的板子还没沾上屁股,就在那齐声用哭腔对着县太爷喊“打得好!”,表面是示好、诚服,其实是在起哄、...

Read more

2005北京住宅市场:勒住缰绳马照跑!


原载《新地产》2005年12月号

 

今年67月份的时候,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弥漫着浓厚的所谓“观望气氛”,各大媒体频繁找我们这些地产顾问、经纪行的头头脑脑们开坛论市。记得当时虽然有些观点分歧,但主流的意见还是认为北京的楼市在下半年会逐步走出观望,价格也会随之持续上扬。只是,在发表观点的时候大家多少有点吞吞吐吐、语焉不详,可能是觉得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大政之下,这种“不安分”的想法有些逆流反动,所以胆子最大的也不过是预测到年底的房价可能会有10%左右的涨幅。

没想到,比我们这些人的看法更不“安分”的,是真实市场的表现——这匹冲劲十足的烈马!根据北京市有关局委的统计数据,...

Read more

组织痛苦:每个客户都是我们花钱买来的--我们要把客户当资产来经营


原载《红地产》2005年4月号

 

某日和几位开发商的老总在那儿聊,谈着谈着,转到了客户到底是什么这个话题上。

归结起来,他们的感受都差不多,形容出来就是:在房子卖出去之前,客户是梦中情人,日思夜想,苦苦寻觅,有时甚至担心其是否真的存在;在房子卖出去之后,怕的却是客户的没完没了、纠缠不清,就像是突然提出要和你“天长地久”的情人,避之唯恐不及!

这种看似好笑的矛盾心态,其实反映了目前房地产企业的一种真实的组织痛苦:在“一次亲密接触后对于长期背负责任的恐惧与不堪。万科的王石早在前几年就提醒业内,在房产销售时不能过于渲染高水平的物业管理及后期服务,否则企业将会在未来背上...

Read more

呼唤出一个学习的江湖


原载《红地产》2005年6月号

 

我总喜欢把房地产界比作一个江湖,因为它们实在是太相似了。

江湖是由各个门派组成的,每个门派都有因一招绝技而名满天下的掌门。地产界也有南派、北派,或者海派之分,也有许多具有响当当名头的“大腕”;江湖中真正的巨擘是“看不见的”,像黄药师隐居桃花岛,洪七公五湖飘游、吃喝玩乐,就连欧阳峰“倒行逆施”也是藏着练的。地产界也一样,整天大发宏论、指点行业的所谓“大腕”们,论实力与其在产业的份额,基本上都是二流角色!

江湖的主题永远是刀光剑影、打打杀杀,或者为了争夺一本能把人整成不男不女的武功秘籍,搅得天翻地覆。地产界同样是纷争熙攘、喧嚣...

Read more

美女总结地产领导四大名言


我说要开始博客了,我们经纪公司的两个头儿一改往日的恭敬:那还叫个事儿啊,我们策划部的某某女孩在博客界都是“腕儿”级了,去年在某著名博客网还拿了个“最勤奋写手奖”呐…

等我上了其名为“某某美女”的博客(不是刻意要隐去她的博客名,实在是觉得这名字起得不雅,我是真不好意思写出来),随便打开看了十来篇,肚皮的颤动次数绝不亚于连看两集《武林外传》。调侃领导是其博客的一大特色,公司大大小小的头儿,只要级别比她高的(好像也没有比她低的了)基本一网打尽。可能是因为没什么直接工作接触,加上据说是公司给她下了严禁在博客中涉及集团领导的死命令,我才得以幸免(不过,夫人在陪我一起看她博客的时候,对此非常遗...

Read more

易宪容才是地产界最大的泡沫——“大众英雄”与地产国家战略杂议


原载2006年《地产》5月号

 

在社会充满纷争和矛盾的时候,人民就在心中企盼和呼唤能够出现救世的英雄。于是乎,好莱坞就有了“超人”,金庸的武侠江湖里就有了郭靖、杨过这样的“大侠”,而我们北京的某些地产媒体则捧出了易宪容、于凌罡这两位“大众英雄”。

但是,美国观众出了电影院如果遇到危难,照样会打911报警求救,而不是站在街边等待“超人”的出现;我们放下金庸的小说,该干嘛干嘛,不会继续活在虚构的武侠世界里

可要命的是易宪容的拥护者们,真的相信这位到处游说、“为民请命”的金融学专家,能够用他的学者之剑将高涨的房价砍掉个百分之三、五十,让所有低收入的阶层也能买得起房;而...

Read more

当“面粉”贵过“面包”


原载《新地产》2006年6月号

 

从华润置地拿下“清河”到北辰掠走“温泉”,完全白热化的争地战役,放了一个又一个的“卫星”。如果当年顺驰在大兴黄村“天价”举牌,业界基本上是一片质疑声,那么现在更多的是对于这种决策勇气的叹服了。在售的楼盘(无论之前卖得好或不好)都随之涨价,整个行业就像是喝多了几杯,在些许惴惴不安中醺醺然兴奋不已。

然而同一时刻,那些项目还处于前期开发阶段的发展商,他们的会议室里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种气氛。越来越多的开发商突然发现,无论是通过“招、拍、挂”还是接“二手”的土地,他们项目的土地成本(楼面价)加上建造成本,已经超过了同区域在售楼盘的价格——...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