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谢青桐

谢青桐,资深传媒人。1995年起在江苏和广东的地市级报纸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先后主持焦点新闻版、文化版和评论版。2003年以后兼任双语杂志That’s地方版主编。2005年至2007年获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奖学金资助,受邀在澳大利亚学术机构从事传媒中国专题访问研究。

长期为国内外媒体撰写专栏文章,在《新京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出版人》、《广州日报》等国内报刊及海外华语报纸刊发了数百篇新闻、评论、理论和文学作品。文化类作品《“少年中国”之子肩负的进化疼痛》、《谢晋:一个导演和他的时代》、《右边的胡适和左边的鲁迅》、《雅各宾派的幽灵在美国复活?》等具有广泛影响力;新闻评论类作品《另一种目光反思9•11五周年》、《把汶川灾难当作一个起点》、《如果机场变战场》、《谁在扭曲儒家精神?》、《当身体成为政治话语的中心》、《萨达姆,在黎明的绞架上》、《全球化偷窥》等刊载于国内多家知名媒体,被互联网广泛转载并受好评。

我想有一艘船


(《新京报》专栏文章)

在堪培拉,澳洲男人总是惬意的,惬意的男人也有梦,澳洲男人的梦在心里、在手上、在船帆上。澳洲的男人梦不多,只有一个期盼,期盼有一艘游艇,这一辈子能有自己的一条船。为了这艘船,他们得去付出更多的汗水和辛劳。
  
离堪培拉最近的海是贝特曼海湾,那一天,我上了一艘私人的游艇,当我从私人游艇俱乐部进入港口时,映入眼帘的全是一只只停泊着的游艇,桅帆林立。
  
这船的主人,是堪培拉的一个商人。整个船是纯净的白色,停泊在蓝蓝的海上,是那么协调,几近完美。后舱深深凹陷下去,围着一圈沙发,沙发中央是一张精致的固定好的小茶桌。最慵懒的场景是主人...

Read more

樱桃园


(新京报专栏文章)

  契诃夫最后一部作品是《樱桃园》,这部戏剧名著集中表现出契诃夫对消逝之美的复杂感受和对永恒之美的不懈追求。依托“樱桃园”之美,契诃夫天才般地预见,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现代人类面对物质和精神不可兼得时的情理冲突。樱桃也曾经被中国古代文人赋予了最完美的情思,后梁宣帝、唐代白居易、宋代苏轼和辛弃疾都用格外爱慕和怜惜的口吻赞叹过这种玲珑剔透,味美形娇的植物。南宋末年的进士蒋捷在潇潇风雨中以酒浇愁,写下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的词句,虽说美不胜收,却让人无限怅惘。

  生性乐观、心思单纯的澳大利亚...

Read more

作客小农场


(新京报专栏文章)

伊恩和玛丽夫妇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工作,老两口都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一群儿女也已长大去别的城市定居。夫妇俩几年前在堪培拉远郊买了一处小农场,到了周末就去度假。

在伊恩夫妇的邀请下,某个星期六,我和乔夫妇去他们的农场作客。一大清早,在超市买好一些红酒和其它小礼品,我们就驱车前往。

伊恩夫妇的小农场其实就位于亚思(Yass)一带。在堪培拉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亚思是农牧业区,那里水草丰美、移步换景,穿越山谷和沟壑,广袤的牧场和幽静的森林相间,野花与溪流点缀其中,一阵阵鸟语花香,低远的天空下,牛羊布满山坡。堪培拉的农民很富有,在高速公路上可...

Read more

贝特曼海湾的海鲜


(新京报专栏文章)

都说堪培拉是个内陆城市,可往东两小时车程就是贝特曼海湾。

从堪培拉到贝特曼海湾的路忽上忽下,爬坡穿林,一路上时而林海茫茫,时而碧海蓝天。抵达海湾,蔚蓝不绝于眼,在视线里与漫长的海岸线一道伸展,金色的海滩也似悠长的画卷,在日照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辉。谁说只有悉尼的海滨最是风情如画,谁说仅有昆士兰的海滩才最为温暖宜人,贝特曼海湾一样是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的。这是一片山海相拥的辽阔地带,海边壁立千仞,岩石矗立,陡峭无比,惊涛拍击着两岸的裸岩。从悬崖峭壁上看新南威尔士的海,白色的、弯弯曲曲的、不规则但平坦的弧线无尽地延伸着,在光滑透明的、绸缎般的大海边...

Read more

拆除一切围墙


  (新京报专栏文章)

  花园城市的概念来自1817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率先提出的“和谐村庄”(Village of Harmony)。随即而来的工业化浪潮在给经济带来跳跃式大发展的同时,城市恶性膨胀,自然遭受到前所未有毁坏,英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艾比尼泽·霍华德于1898年针对性地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宗旨是使城市既有活力与效能,又有洁净美丽的景色。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的理念是人类对城市模式的美好理想,而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把“花园城市”的...

Read more

多元文化


(新京报专栏文章)

  虽然只是常住人口30万的城市,堪培拉却是国际化都市。这里是首都,自然有各个国家的外交派驻机构、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办事人员,还有众多国际组织的办公室。巍巍耸立的国会大厦后面,便是风景迷人、建筑别致的使馆区。使馆区位于国会大厦的西面,是各国大使馆的集聚地。这里几乎云集了澳大利亚所有建交国家的使领馆,有超过上百个国家的海外使节驻办于此。整个使馆区以洲的形式分为不同的区域,在使馆区里面开车转悠一圈,就仿佛置身于万国建筑文化长廊,可欣赏到不同国家的各类风格的建筑。中国大使馆洋溢着东方文明的幽雅高尚、富丽堂皇;泰国大使馆金彩屋瓦,屋顶四角上弯;希腊大使馆则采用大理石柱,令人想...

Read more

运动王国


(新京报专栏文章)

  从堪培拉市中心驱车到各个居住区,道路沿线是各种各样的运动场,高尔夫、网球、板球、赛马、橄榄球、滚球等,透过车窗,我沉醉在这幅运动王国的体育文化长卷里。

  这是一个酷爱运动和健身的民族,当他们的祖先来到这片辽阔的水草丰美的土地的时候,就开始把维护这里洁净无染的自然环境和锻炼自己健康的体魄看作坚定的使命。健康的天与地、健康的人、健康的生活和工作、健康的心灵与情感,而澳大利亚人发现,亲近自然的户外运动是获得这一切健康的最好途径。运动在这个国家已不仅是体育项目的概念,它成为蔚然成风的文化现象,成为社交和娱乐的良好方式。

  艾维特这座宁静、优雅的小区,和堪...

Read more

寂静的小镇


(新京报专栏文章)

和大都市相比,堪培拉本身就安静得像个小镇,可堪培拉周边还有一些更加寂静的小镇,总共也就几千户或者几百户居民,到了傍晚以后路上就阒无人迹,只见飞鸟的踪影。

每个小镇都有各自浓郁的特征。比如从堪培拉往北去悉尼路上的小镇卡拉,由于盛产羊毛,街头有尊巨大的羊的雕像;在漾的镇街上,到处都张贴着与樱桃有关的食品广告;昆比德尔小镇,深藏山谷之中,奶酪的香味四处飘散,镇中心的集市上摆放着各种奶酪制品。小镇几千人,许多家庭好几代以生产奶酪为生。班雅塔、亚思,都是百年老镇,在澳大利亚这个年轻的国度,也算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古镇了。英格兰式的古建筑色彩斑驳,渗透着一派古...

Read more

野花与蜥蜴的世界


(新京报专栏文章)

从堪培拉南下不多远就是柯玛雪山区,山腰里有著名的柯玛小镇。这个小镇其实每到冬天的时候会相当的热闹,因为从澳洲各地来的来滑雪的人都会在这个地方下榻和休整后奔赴雪山地区的切德堡或简达巴尼享受冬日运动。柯玛是通往雪山的必取之径,也是东西南北几条国家高速路的交叉口,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里常常比首都堪培拉的市区还要热闹。

我们光临小镇的季节不是冬天,恰恰是盛夏,这个季节,有许多野营爱好者纷至沓来,他们开着越野车,车顶捆绑着自行车和帐篷,一路欢歌笑语地开向柯玛来度假。我和吉米、安东尼奥都只是匆匆的访客,只想朝来夕往、蜻蜓点水地领略一下盛夏的清凉,能看一眼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