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杰

先后担任和讯网文化部主编、当当网数字业务总监、走秀网高级运营总监,现为天猫商城营销专家。

城市群与乡村振兴


  破除传统省域行政区划和地方利益保护,按照地理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的规律,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布局,这是中国飞速崛起的宝贵经验,按照张明研究员带领平安证券团队的实地考察和分析的结果——《五大增长极: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与一体化》一书的观点,承担中国转型升级火车头的重任,将会落在五大城市群——珠三角、长三角、京三角、中三角和西三角。每个城市三角中,都有一个制造中心、一个金融中心、一个研发中心,三者构成有机互补,并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城市群,首先是企业的区位选择,主要在于规模经济和接近市场能够降低成本,包括运输成本...

Read more

数字化助力中国经济


  在全球疫情还在持续蔓延的一季度,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6%,全球第一的同时,也给在疫情中挣扎的国家提供了经济复苏的支持和动力。林毅夫教授在《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与后劲》一书中,展示了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底气,同时将面对的问题转化为经济增长新空间的可能性。从财政和金融政策来看,减税降费、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已经初见成效,未来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同时,政府负债明显低于全球其他国家,未来还有货币政策和金融工具调控的空间,各项数据都优于其他国家。其次,中国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上还有很大的空间,高端制造、5G、人工智能、农业现代化等领域的突破还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带的高速发展,从目前的发展...

Read more

提高韧性,减碳发展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20年经济的下滑之后,今年大概率会是一个缓慢复苏与增长。这意味着投资、消费、出口都会面临着更多的举债和分期支付,我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了疫情阴影,在《双循环:构建“十四五”新发展格局》一书中,讲述了今后五年的经济发展思路,包括:进一步注重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扩大内需、拓展投资空间,发展民营经济,完善供给侧改革等等。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必要性在于,中国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很多领域上相比较而言,处于“锯齿型引领”状态——即在某个领域“你有在前的,我有在后的”,但在另一个领域&ldqu...

Read more

内循环时代的新发展格局


  疫情时代的产业链变革,孕育着经济全球化中的新一轮变革。在《新发展格局》一书中,王昌林院长描述了在国内和国际双重变化的压力中,中国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蓝图。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份额逐渐下滑,但仍然掌握着世界经济的导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在进一步提升,还需要进一步抓住机遇填补空白和洼地,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继续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加快本土市场的培育,提升运转效率,以长期发展的眼光进行布局,逐渐减少通过加工制造出口获得发展的原有路径依赖。市场空间换取技术进步的时间,是在未来科技升级中逐渐掌握主动权的策略,也是新发展格局中不能遗忘的初心。

  何帆教授的《变量3:本土时代的生存策略》...

Read more

创新和智慧拉动经济新增点


  增长永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矛盾优化结构的前提。在《新增点》一书中,管清友、王小鲁、周小川等经济学家分析了在内有疫情、外有贸易战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经济如何寻找新增点,从逆境中突围。对于企业来说,粗放式高增长、快速融资形成壁垒、垄断市场份额然后赚取超额利润,几乎是屡试不爽的成功商业模式。但在市场多元化、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今天,依靠资本高增长占领市场将面临反垄断制裁,先有量后提质的无序扩张,将引发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弹。所以,“小而美”将会逐渐取代“大而不倒”,成为资本和市场都认可的“新增点”。

  在中...

Read more

新基建带动国内大循环


  老基建往往由政府和国企主导,以修建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为主,而新基建是支撑数字经济、进行数字社会治理的基础设施,代表着未来文明。在《中国新基建:未来布局与行动路线》一书中,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多位年轻学者,回应了疫情后新基建新在哪里、为何建、如何建等问题,从数字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视角,探讨未来科技、未来产业和未来城市之间的深度交互与全方位融通模式。

  与老基建不同的是,新基建的投资主体会更多元化,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甚至卫星互联网都会吸引多种资本,但同时,市场主导的资本对效率和回报周期要求较高,也就意味着新基建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同时,所形成的数字经济产业带还会形成叠...

Read more

增长双轮中的智能经济


  从消费、娱乐的全面数字化、通过算法个性化推荐之后,互联网的下半场开始注重智能化,并上溯到生产领域,在这个过程中,腾讯提出了“产业互联网”,力推互联网+,而百度则主攻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以家和车作为主要场景来构筑智能化生活方式和智能社会的生态,李彦宏在《智能经济》中,通过百度大脑、小度、apollo等产品在实践中进行深度学习与边缘计算,相对于以往的数据分析引导运营,边缘人工智能具有减少延迟、快速做出决策的优势,但也存在计算和存储能力受限的问题,因此边缘人工智能未来将与云端人工智能构成混合模式,从而提供更好的人工智能服务。

  如果说工业时代,经济发展的血液是石...

Read more

5G拉动国内大循环


  受疫情影响与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投资、出口、内需”这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的增长已经变得越来越艰难。由此,“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经从十年前贾根良教授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假设,逐渐演变为可实现的路径。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需要在核心技术创新、新基建、乡村振兴战略上进一步突破,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目前以出口为主的加工制造业相互融合、互为市场。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进一步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

Read more

恢复经济与金融创新


  从目前全球大流行的趋势来看,新冠肺炎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会影响到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蔡昉教授在其主编的《“大流行”经济学:应对疫情冲击与恢复经济增长》一书中,从生产制造供给和消费需求两方面,分析了疫情对于“三农”、就业与民生、中国与世界经济长期走势的关系。从目前疫情控制的现状来看,中国应该率先实现经济复苏。其一,中国目前疫情控制得相对成功,具备经济复苏的条件,其二,中国经济增长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占比高达30%。中国经济一旦恢复增长,其超大规模市场及其潜力,将为随后的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巨大的需求,由此,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指日可待。最明显的...

Read more

新基建助力数字经济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曾经推出经济刺激计划,着力发展高铁和网络通讯的4G设施。在其后的十年中,高铁和4G对经济增长的助力有目共睹。今年新冠疫情全球传播、全球供应链中断经济下滑时,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七大领域,或许是应该提前布局,助力未来数字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

  在《新基建:数字经济重构经济增长新格局》中,新媒体达人袁国宝以相对通俗的方式介绍了目前数字经济建设的“新基建”的方方面面。一般来说,经济增长乏力时,修建类似于公路铁路机场码头等基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