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古平

退休后,就一直没有闲着,想着什么就写什么!如是而已。

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hold最低要求


 

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hold最低要求

 

为了这篇短文的标题,我是煞费心机,我从内心里是不愿意中英文混用,但最终还是决定这样用一下,关于政府的职能我始终认为抓不住最低标准的要求,包括产品准入制度,产品标准,各种合格评估,而去不切实际的搞太多的评优评估,或者说是评优活动,那么很可能最终即便是都是优,结果却是真假难分辨,作假的事情就在所避免,更重要的是凡事都成了一个套路,一旦在发展中失去个特殊性,而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往往有害无益。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普遍性,这个哲学道理很简单,但往往我们会违背,这是思想与工作方法中必须克服的。...

Read more

说:“小时候什么都信,长大了什么都不信”


 

说:“小时候什么都信,长大了什么都不信”

 

我的一位在读博士生的年轻朋友,他在中央媒体工作,最近写了一段值得深思的微博:“探讨宗教问题时,有人问,我们应该信什么宗教。我觉得真正的问题不在宗教,而在于我们怎么重建信仰。现在一拨拨的接班人都在重复同样的成长之路:小时候什么都信,长大了什么都不信。没有信仰,就无所敬畏,无所内省,无所宽容,无所仁爱,每个人都可能不经意地成为社会之恶的源头。”

这是体制内的人说的话,这是在私人空间的发言,在体制内是无法如此坦言。

这段微博深刻啊!我们也许并不需要宗教的信仰,但一个人...

Read more

就近入学是一个原则问题


就近入学是一个原则问题

 

修定后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1986年《义务教育法》实施之后教育部有一个实施细则,这个实施细则中规定了:“当地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至迟在新学年始业前十五天,将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的入学通知发给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这一条是目前国际上各国通用的办法,目的是保障就近入学。

现在出现的“校车问题”是与就近入学相矛盾的。在城市“择校”是一个普遍的问...

Read more

校长宴请尖子生这件事很不靠谱


 

校长宴请尖子生这件事很不靠谱

 

1125日,华西都市报(成都)报道:窗体底端尖子生可与校长共进晚餐 有人质疑区别对待校长说本意是激励》,报道说:“能够参加这场宴席的学生共19名,是从实外西区4000余名学生中遴选出来的,‘入围标准’是看刚刚举行的半期考试成绩”;校长肖明华说,我当时想到这个点子,就是为了鼓励优秀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学生。校长和尖子生一同吃饭,并不等于不关心、冷漠成绩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反倒应该对他们是一种激励。我不是想哗众取宠、不是想作秀炒作。我们在饭桌上讲的不是奢侈,而是讲学习...

Read more

“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有悖教育本质


 

“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有悖教育本质

 

最近人民日报连续刊登了5篇教育观察大标题是“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关于这个标题和现在流行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并没有差异。这5篇观察写的都很好,但是“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这个提法确实是有悖教育本质。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也是人类社会独有活动。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然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就不应该有什么“起跑线”,因为不是什么比赛、竞赛。

美国教育学者杜威说...

Read more

“撤点并校”的再思考


 

“撤点并校”的再思考

 

20111119日央视《新闻周刊》关注“沉重的校车”说道:“家称,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一年来,因为校车问题总的伤亡事故,总量要超过我们国家报道的黑煤窑的矿工的死亡数量。我们该给孩子提供怎样的安全成长环境?”

其实前几天我已经直言不讳的说到这个问题了。

我觉得,中国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根本不具备用车接送孩子上学的条件,“撤点并校”最终暴露出大问题了。有专家喜欢拿美国说话,说人家美国校车如何如何?据我所知国外校车装备精良,即使出于安全考...

Read more

为学生减负为何这么难?


 

为学生减负为何这么难?

 

昨天,人民网有一个策划:《教育观察:教育暴力堪忧 孩子罪过得多幸苦?》这个策划编者说:“时下,从不时跳出的新闻事件来看,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许多误区:过重的课业压力让孩子不堪重负;瞄准应试的教育内容过于膨胀、挤占了几乎所有的时间,而关注孩子心灵等方面的教育付之阙如;美的教育、爱的教育、意志的教育、健康的教育不同程度‘缺课’……”

为孩子减负是一个老问题,为什么就是解决不了呢?

我记得《人民日报》2009年2月2日和3日刊登的记者文章:《解读素质教育的&l...

Read more

教育是生活,不是竞赛


 

教育是生活,不是竞赛

——重读叶圣陶《“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杂志是1934年由伟大的教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并任主编,2006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正式复刊,2010年改版,非常有幸的事情是这一期就刊登了我所写的一篇文章《西部农村“并点撤校”的思考》,这是编辑约稿。也正是这个原因,我读到了这一期杂志,改版后的杂志第一篇就是叶圣陶先生写于19461023日的一篇短文:《“生活教育”》,这是为了怀念陶行知先生所写的,重点说明什么是“生活教...

Read more

两岸义务教育谁向谁看齐?


 

两岸义务教育谁向谁看齐?

 

昨天,美籍华裔科学家陈世卿院士在人民网发了一条微博:“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台湾教育预算增200亿新台币,拟推12年义务教育! 希望中国所有省份与自治区都能尽快进入12年免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少数民族,西部和边远地区!这些地区大量的未来人才需要就地培养,深植当地,并给与创业就业机会,才能彻底将这些地区从落后贫困解放出来!”

这条微博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一直关注两岸义务教育,年初我去台湾旅游,虽然不能离团,但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台湾的义务教育,从法律到实施都做过比较,有许多问题很值得人们深思。

其一,...

Read more

从“将来让俺爹晚年有个好生活”说起


 

从“将来让俺爹晚年有个好生活”说起

 

 

今天的人民日报有一篇“体验·百姓视角 基层万象”的记者报道:《跑30公里上学》,这是一篇非常值得大家思考的文章,记者写的非常真实,于是也就有了讨论的话题。

报道说:“河南省许昌市禹州二高的学生闫明强,为省下9元钱车费,坚持跑步30公里上学,两年多来跑了2000多公里。”

在我国义务教育一年级的学生都能寄宿,高二的学生却要坚持跑步30公里上学是不是值得大家思考?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位于我国中部,不能算最贫困的农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