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古平

退休后,就一直没有闲着,想着什么就写什么!如是而已。

一流杰出人才不是选拔出来的


 

一流杰出人才不是选拔出来的

 

前几天,教育部表示:《教育部回应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建议 称正研究论证》,昨天又看到张千帆等15位学者联名提请国务院和教育部,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户籍限制,再次将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的问题推向了舆论的焦点。在针对“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的研讨会上,20多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公布。

有专家在评论这个民间方案的时候说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副主任梁文永称,会造成用新的不平等代替旧的不平等。北京新启蒙公民参与立法研究所主任...

Read more

媒体不能误读新闻


 

媒体不能误读新闻

 

昨天我写了一篇:《“官场生态”仍然是说真话难》,而今的媒体说话往往也不负责任,于是就失去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媒体的社会责任就是把真相告诉公众,然而为了媒体的经济利益,一些真相就可以在媒体的手中变成任其揉和的面团,于是在媒体中有铺天盖地的误读。

不久之前,北京发布公租房建设和管理细则,其中称外省市来京人员在北京稳定工作一定年限可申请公租房。然后就有媒体报道,在北京工作一年的外地户籍工作者,就可能在部分区县申请到公租房。第二天,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昨天表示,该报道是对公租房管理细则的误读,对于外省市来京人员申请...

Read more

“官场生态”仍然是说真话难


 

“官场生态”仍然是说真话难

 

 

我几乎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仔细的阅读了《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一个县的官场生态,觉得并没有太多的新意,只是开头的一段话:“你总问人家是怎么升上来的,这怎么好讲呢?”办公桌的一端,县委书记林庆生皱着眉头提醒,“小冯,有些事情能说不能做,有些事情能做不能说。”

这里浓缩了整个“官场生态”,如果让我描述这个“生态”就是说话不能太真实,这就是“有些事情能说不能做,有些事情能做不能说...

Read more

从周克成赞成“一夫多妻”说起


 

从周克成赞成“一夫多妻”说起

 

昨天一大早网易的微博就有一条:“阿拉伯电视台报道称,利比亚将允许一夫多妻。这一点值得中美英日等国学习。我说应当允许一夫多妻,并不是因为我自己有多喜欢一夫多妻这种事,而是我认为,人们应该尽量减少干涉他人的自由。”这条微博是周克成发的。

周克成是谁?

周克成原来是一个进城务工的农民,一边打工一边子学经济学,后来就在一家网站经济频道做编辑。我曾经在2003年和这个年轻人有过交流,当时我们讨论的是人的私利性。从交流中我知道这位年年轻人,热衷西方自由主义,对张五常很有兴趣,特别关注薛...

Read more

说能有10岁大学生,就不能有3岁半的小学生?


 

说能有10岁大学生,就不能有3岁半的小学生?

 

眼下网络中的质疑最多,各色各样,目不暇接,国民喜欢凡事问个真的假的?最奇妙不过,类似一件事情,有的就不会受到质疑,有的必定受到质疑。

近日,网上出现《陕西最年轻县长简历疑造假 推算3岁半上学》的帖子,引起热议。我看了延安有关部门回应“最年轻县长简历造假”事件,觉得3岁半上学完全有可能。但是回忆起上周的热点话题10岁大学生张炘炀,16岁就读博士了,这件事情在老百姓眼里张炘炀是神童,热点不是神童,而是他让父母在北京买房子。

这个世界上难道能有10岁大学生,就不能有3岁半的小学生?

人...

Read more

新课改成败决定与评价和考试的改变


 

新课改成败决定与评价和考试的改变

 

今天的人民日报说::《2011年教师评价新课改的网络调查报告》显示不足三成教师对新课改成效满意,报道认为:“‘评价和考试没有变’成改革最大阻碍”。

对此我最近也在分析:

恢复高考之后,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高考的结果。高考不是教育,属于一种选拔制度,虽然教育的最终是要进入选拔,但选拔并非是教育的全部目的。虽然个性发展不再受到批评,但是平均发展还是在干扰教育,因为应试教育重视的是分数结果,为了减轻学生负担,避免平均发展,在基础教育中就出现文理分科,这样教育又出现另一个误区。

...

Read more

《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听懂了吗?


 

《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听懂了吗?

 

 

这两天,北大校长周其凤作词一首“化学是你,化学是我”的歌爆红网络,有人评论说这首歌幼稚可笑,莫名其妙。竟然有人为之谱曲,竟然在公开场合由校乐队登台演唱!难道没有老师觉得不妥,提出不同意见?难道没有学生觉得可笑,公开议论反对?仅仅因为是一校之长,作此荒唐之事,就没人发现、提醒和反对?任凭皇帝裸身出丑?

我恰恰相反,觉得很給力,周其凤并非搞笑,娱乐网络,其用心可谓良苦,而且是正面抨击当今之教育。

这首歌给出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化学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就是我,就是你,从父母生...

Read more

教育是培养人,而不是“区分一类人”


 

教育是培养人,而不是“区分一类人”

 

 

 

经济学者薛兆丰在2008年的时候写过一篇短文:《教育是选拔人还是培养人?》这是教育产业化学者的观点:“直到最近跟尹忠东谈起中国的教育,老朋友的话才给了我答案。他说:‘现在国内的小孩读书很苦,但我想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一种挑选机制。它是选拔人,而不是培养人。考什么不要紧,要紧的是把人选出来。要选拔人,功课能不难吗?’”

因此薛兆丰说:“想要让学者不仅按个性求学,还要在学成后能谋生,被社会接受...

Read more

怪不得张炘炀以及父母,责任在教育


 

怪不得张炘炀以及父母,责任在教育

 

张炘炀仅仅16岁已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这一种记录,更是奇迹,当张炘炀在电视里走进每一个人的时候,得到的却是许多质疑。所有的质疑都集中在张炘炀有一个希望“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仅仅这一句话也就彻底让他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网友热议说:“父母不应拔苗助长”“没有童年,被父母的理想所绑架”;专家评论说:“他是在为失去的童年报复父母”。

报道说:“张炘炀决定博士研究生期间不在学校准备的三人间博士宿舍居住,...

Read more

关注教师的自我发展,多为教师发展减压


 

关注教师的自我发展,多为教师发展减压

 

今天的光明日报刊登文章:《教师定期注册考核引思索 考核能否考出好老师》,说的是:“像定期注册的其他行业考试一样,教育部今年将会在两个省份先期开展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试点,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如果这一制度在全国推开,那么,教师都要接受每5年一次的定期注册考核,考核不达标的老师将被迫退出教师队伍。”

这篇文章说了三个问题:“现实:重复考核,双重压力?”、“当事者:考核是否得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