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教育部是无能为了
基础教育“减负”教育部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这个问题不是不能考证,考证这个问题真需要花点力气,但是教育部关于“减负”的要求,包括一些禁令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更难求证。禁令多了有没有效果,教育部只是在例行公事,所以说“减负”教育部是无能为了。
关于“减负”有一个省的教育厅长喊得最响,煞有介事,一本正经,也赢得不少掌声,不过在我看来也只是装点门面,疗效并不好。强国论坛的教师网友就说了她所在的城市,在课外几乎没有...
作者文章归档:刘古平
“减负”教育部是无能为了
基础教育“减负”教育部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这个问题不是不能考证,考证这个问题真需要花点力气,但是教育部关于“减负”的要求,包括一些禁令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更难求证。禁令多了有没有效果,教育部只是在例行公事,所以说“减负”教育部是无能为了。
关于“减负”有一个省的教育厅长喊得最响,煞有介事,一本正经,也赢得不少掌声,不过在我看来也只是装点门面,疗效并不好。强国论坛的教师网友就说了她所在的城市,在课外几乎没有...
误导教育必将误国误民
10月8日下午,吉林省实验中学的高三学生吴天昊到长春楼会馆体育场去打球,18时左右与同在一个球场的长春二实验中学郝志鹏发生口角而打架。事后不久,郝志鹏的父母带领四十余人冲进球场殴打吴天昊,并砍掉了吴天昊的双手。10月9日上午10时许,吴天昊因伤重不治身亡。
10月10日《看东方》栏目播出一则消息,昨天凌晨1点,上海浦东翰城国际小区内发生了惨剧,一个年仅11岁的男孩从13楼跳楼身亡,疑与压力过大有关。据小区的居民介绍,这个小男孩很漂亮,在徐汇某名牌小学就读。说话老成,经常称学习压力大,其父母都是医生,家境富裕。心肝宝贝的这一跳,跳的年轻夫妇天昏地暗...
误读、假话、谣言横行的时代?
这几天关于经济问题最热的话题莫过于温州“老板跑路”、“600亿贷款”、“民间高利贷”,甚至“里昂证券调研报告称,温州民间未偿贷款总量可能高达8000亿到10000亿元,估计今年有10%~15%的未偿贷款将变成坏账,坏账总额最高将达1500亿元。”
如此看来红极一时的温州遇到空前未有的经济寒流。
今天广州日报说:“温州被误读了?‘600亿贷款传言子虚乌有’”,前面说的问题都成了误读...
安排免费师范生上岗为何如此费劲?
今天人民日报刊登:《记者深入17个省区调查万余名毕业生去向首届免费师范生去了哪里?(首届免费师范生上岗进行时@调查篇)》,这篇调查很值得一读,虽然全国违约的学生并不多一共41名,而任教农村学校的仅占受调查总数的4.1%,在被调查的一共17个省,其中就有10个省、自治区去农村一线任教的学生人数为0;这批毕业生的39%到了县镇及以下的中小学任教,因此在城市中小学任教的学生的比例最高。
那么这个政策的初衷是什么呢?根据2010年制定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回生...
媒体的思想是实事求是、去伪存真
最近一个时期人民日报发表了多篇《求证》:《浙江中小企业是否遭遇倒闭潮》、《“月薪3500元以上只有2400万人”说法不准确》、《郑州49天建成“桥糊糊”不属实》、《豆浆机使用工业润滑油吗?》、《“中国税负世界第二”说法不实》。作为媒体的责任就是要把真相告诉公众,如果说新闻后来又有求证,那么必有不实的报道,不能实事求是的做新闻,这些新闻媒体丧失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
我记得2002年刚刚上网,有一个新名词就跃入眼帘:“吸引眼球&rdquo...
从廖昌永的成长中我们读到了什么?
关于廖昌永过去我了解的甚少,只知道这是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一位成就卓著并有“亚洲第一男中音”的美誉,他曾在一年之内连获三项世界著名声乐大赛第一名,使世界乐坛为之震惊。
昨晚我在朱军的《艺术人生》中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想了很多,也很想把自己的看法与网友们分享,特别是我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教育,那么廖昌永的人生可以说是一个活教材,也深刻的批判今天的教育。
廖昌永出生在四川一个农民的家庭,在今天一个农民的孩子要学美声,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歌唱家几乎没有可能。但廖昌永实现了,朱军在节目中问到:“高...
公租房40平米为主靠谱
新华社报道,在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继续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公租房建设,加快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公租房面向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小户型为主,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为主,租金标准由市县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按略低于市场租金的原则合理确定。各地要逐步实现廉租房与公租房统筹建设、并轨运行。
与2005年5月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双限房”中单套建筑面积不大于90平米的住宅总数不能低于总数的70%相比,经过六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摸索特别是大力...
如果农产品也成为奢侈品
昨天人民日报刊登文章:《仅仅收紧银根不足以抑制物价上涨》,这是一篇学者论学问。核心的意思是:“一旦物价上涨过快,人们就会想到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收紧银根。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治理通货膨胀不能局限于收紧银根,而应着力解决更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物价上涨,有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但更为根本的是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农业成了经济发展中的短板。物价上涨是‘看不见的手’对农产品供给不足的反应。”
文章是从经济学角度解析:“在农业技术条件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财富‘之父’...
“名校”会毁了中国教育
姜泓冰是人民日报教育评论员,一年来我看了他许多评论。最近有一篇:《全民焦虑“上名校”如何破解》,这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老问题,这个老问题为啥就这么难破解呢?
不仅是家长们有名校的情缘,教育机关也是如此。不然的话怎么会整出这么多重点学校?重点学校被禁了,有整出示范学校。能够理解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基础教的质量,培养英才。岂不知这么做却加大了教育资源的差距,有失教育公平。
那么名校是不是就能培养英才?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英才是需要有良好的教育,但是英才的成功更多的是在学校教育之外,是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