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汉代以经学治国,许多官吏还能以任法而著称。例如王温舒,迁为河内太守,部吏“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大者至族,小者乃死,……至流血十余里”(《汉书·酷吏传·王温舒》)。再如沛相王吉,“专选剽悍吏,击断非法。若有生子不养,即斩其父母,合土棘埋之。凡杀人皆磔尸车上,随其罪目,宣示属县。夏月腐烂,则以绳连其骨,周遍一郡乃止,见者骇惧。视事五年,凡杀万余人。其余惨毒刺刻,不可胜数”(《后汉书·酷吏传·王吉》)。更有甚者,某些酷吏还把任法严酷作...
作者文章归档:徐廷军

德主刑辅
经学虽反对严刑峻法,但却并非不要刑法,只不过有一个“德主刑辅”的先决条件而已。例如《五经》中的《尚书》,就曾提出安治“百姓”应重视刑法:“在今尔安百姓,……何敬非刑?”孔子也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论语·子路》)而且,他还明确提出宽猛相济的理论。《左传》昭公二十年载: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所以,尽管汉王朝宣扬德治...
汉代法律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汉代法律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于法律的基本态度出现了重大转变。从有关记载看,汉王朝已不再像秦代那样一味强调暴力,而是提倡“宽猛并施”,把刑罚与教化相互结合起来。
汉代自武帝开始,统治者根据经学便强调对法律应“宽猛并施”。如武帝明确提出,“劝善刑暴”乃至治之道。因而一方面“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坛,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汉书·武帝纪》);另一方面...
民国临时政府废止尊孔读经
随着近代学科体制的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居于中心位置的经学消亡了。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最后一次考试,此后近代学科取代了经学的霸主地位。代表中国近代大学最早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其课程分为一般科目与专门科目,一般科目中有经学、理学、诸子学等,一般科目为必修课。1902年设立预科,经学仍为教学重要内容。1909年成立分科大学,设有经科(包括毛诗门、周礼门、左传门)。经学从一尊降而和文、工、商、农、法政、格致诸科等齐。辛亥革命胜利后,民国临时政府废止尊孔读经,19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大学令》,大学分七科(文、理、...
经学在中国
经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即使从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设置五经博士算起,到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宣布“废止读经”止,其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统治学说,历时已两千余年。经学曾经支配着中国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为历代王朝进行有效统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基本的行为准则、规范以及明确的价值导向。因此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学术、社会意识以及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模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周予同先生曾说:“因经今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社会哲学、政治哲学以明,因经古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文字学、考古学以立,...
片面的服从关系
对于儒家的道德义务观,人们还会指出,儒家并非仅仅提倡一种相互性的义务关系。我们应当承认,儒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越往后发展,越强调一种片面性的服从关系,如汉代开始明确形成的“三纲”思想,就包含着一种片面的服从关系。我们要看到,由于几千年来片面强调服从的义务而对于权利的意识则只是潜在于儒家思想的内核之中,从而对于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后果。中国几千年所形成的臣民意识传统,无疑有着更为深厚的基础,它也是中国进入公民社会的一个潜在的巨大阻力。因此,要使我们从传统的臣民意识转换为现代公民意识,还更多的需要突出公民的权利意识以及参与意识。并且,现代西方公民...
当代共同体主义
当代共同体主义也认为,公民们在共同体中对于共同善的追求,应类似于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共同体中的对善的追求。在这种善的追求中,德性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没有德性,也就缺少了公民们相互联结的纽带,也就使得共同善的追求成为不可能的了。自洛克以来的自由主义传统只是强调个人权利对于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的奠基性作用,而忽略了公民义务的作用,也存在着它的不足之处。并且,程序法或程序性公正固然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公民应有的德性,同样也会损害民主政治的运作。
对于儒家的道德义务观,人们还会指出,儒家并非仅仅提倡一种相互性的义务关系。我们应当承认,儒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越往后发展,越强调一种片面性的服...
内心朝内打开
孔子后学的思孟学派认为,应当从自己的内心朝内打开,尽自己的本心去做,从而能够发现自己的本性,朝内层层打开的结果是使得自己认识到人之性,从而能够认识到物之性,以及体悟到外在的天道。换句话说,使得我们内心的秩序与外在秩序,社会的秩序也宇宙的秩序合一。在《大学》中,把这种伦理的意蕴与政治的意蕴密切联系起来。在儒家看来,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肩负着从道德上改进自己的义务与责任,人们通过道德上的完善来维护和发展相互性的关系,并藉此来完善这个大家所参与的共同体。卢梭强调公民们通过一次性社会契约行为而使他们成为了一个政治共同体的一员,然而,公民们如果要维持这个自由的政治共同体,并要在其中得到自由,必...
家思想隐含着一种权利观念
从政治层面,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隐含着一种权利观念。而从伦理层面来,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儒家的义务观念。我们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儒家这个层面的思想是否给我们建设公民社会带来阻碍?
从伦理层面看,儒家思想中的自我或个人,是关系中的自我或个人。儒家很少离开相互性关系来谈个人的。在儒家视野中,个人是处于这样的五伦关系中的个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伦关系既包括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私人关系这样三个层面。在某种意义上,任何人都处于某种人伦关系或几重人伦关系之中。在儒家看来,任何一种人伦关系都有着相应的伦理规定,即相应的伦理规范。而这些规范都是礼的规定。应当看到,在先秦儒家那里...
儒家的政治情结
自洛克以来的自由主义思想家所反复阐明的基本原理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权利,基于保护这些权利的理由,人们才需要政府。如果政府不能保障作为公民的民众的权利,人民有权进行新的选择,即推翻这种压榨人民、鱼肉人民的政府。自由主义的这些思想奠定了现代民主的基础,也是公民社会得以存在的前提。从孟子的思想中,我们虽然看不到洛克那样对权利的系统阐发,但仍然可以发现这类可贵思想的萌芽。
当然,我们看到,孔孟很少谈到现代人所说的权利。但从孔子对王道政治理想的追求来看,我们可以说,在孔孟的精神中,可以说是把每个人参与政治的权利看作是与生俱来的。孔子以及后学有着一种强烈的政治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