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应

1、民国时期:从德国移植,消除了传统户籍制度中对人口迁徙的严格控制。
  2、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人口迁徙管束较为粗放,表现为: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很容易,3天内到有关部门登记暂住户口,居住时期超3个月,就可申报常住户口。
  3、1958年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提出“随母落户”原则;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城市户口登记证明以及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4、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务工、经商、办服装业的农民自带口粮在城镇落户;继而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准予落常住户口。
  5、1985年,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的管理暂行规定》,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
  6、1994年,取消户口按商品粮为标准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而以居住地和职业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三种管理形式为基础的登记制度,并逐步实现证件化管理。
  7、1998年7月,国务院批转

陶寺文化中期


  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考古学者在晋南寻找夏文化遗址同时、就在临汾盆地发现龙山文化陶寺文化遗址近80处,分布在临汾、襄汾、侯马、曲沃、翼城、绛县、新绛、稷山、河津诸县市。遗址面积一般都在数万平方米以上,有的达到十几万或数十万平方米。规模最大的有3处:翼城县开化遗址,面积128万平方米;曲沃、翼城之间的方城———南石遗址,面积230万平方米;襄汾县陶寺遗址,面积400万平方米。陶寺遗址的面积在各地龙山文化遗址中是首屈一指,分布在陶寺、李庄、中梁和东坡沟四个自然村之间。1978年在陶寺遗址发掘出700多座墓葬,其中有9座大型墓的墓主属于“...

Read more

唐尧时代


  关于唐尧时代的历史,《汉书·地理志》说:“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此记载明确指出唐尧在河东之地。《汉书·地理志》又说“河东郡平阳,唐尧所都”。有关“唐”和“平阳”的地望,《史记·晋世家》指出:“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竹书记年》也认为尧“封于唐”。尧居在河东的具体位置究竟在何处?在“河东郡·平阳”下,《注》引应邵曰:“尧都也,在平河...

Read more

龙山时代


  龙山时代相当于文献称呼的“五帝时代”,是传统认识上中国古史中的第一个时代。龙山时代城址的发现接连不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发现50余处,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中南部、湖南、湖北及成都平原一带。城址的归属,黄河流域主要有汾河流域的陶寺文化,伊洛流域的王湾三期文化,渭河流域的客省庄文化,黄河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石河文化、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以及内蒙古中南部的庙子沟文化和老虎山文化。这些文化已发展成为以政治统治中心地位聚落为主的社会高级形态,出现了地区性中心聚落。聚落中心的政治实体,开始建立强制性权力系统,各...

Read more

距今5000年前后


  在距今5000年前后,在古文化得到系统发展的各地区域中心,古城、古国纷纷出现。距今4000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由古国发展到方国阶段,古国与方国比较,方国更成熟、更发达,是高级国家,夏商周都是方国之君。中国古代国家的“原生型”模式,是由氏族到国家的一般过程,除中原地区之外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沿着这种模式发展。“次生型”是中原地区古代国家发展的典型模式,在洪水到治水的推动下,一种超越社会大分工产生的政治实体促成了夏商周国家产生。由“原生型”到“次生型”的古代文明起源的发展模式,成功地解决了西方学者...

Read more

如何由平等的部落社会向等级化的国家演变


  如何由平等的部落社会向等级化的国家演变,中外学者存在有各自的看法。摩尔根提出“部落联盟”的观点,塞维斯则倡导“酋邦”概念,共同认为从平等部落社会至阶级分化过渡而产生国家。但怎样把“酋邦”和国家在概念上区分开来,由于各个区域的特点不同,理解时又陷入比较困难的境地。苏秉琦先生根据中国古史自身发展的特点,把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进一步转化,提出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概念,认为古文化指一定时间、区域范围内的原始文化;古城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古国是指高于部落之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

Read more

记非让渡投票制


  记非让渡投票制( SingleNon-Transfer-ableVote, 简称SNTV)

  单记非让渡投票制是限制连记法的一种, 它的特点是, 无论应选名额多少, 每位选民只能投一票,当选人的名次以得票多寡为序。日本自1900年起采用单记非让渡投票制, 直到1994年才停用。中国满清政府于光绪三十四年( 1908) 年公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和《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 采用的就是这套自日本引进的制度。

  之后, 民国三年公布的《立法院议员选举法》, 和民国三十六年公布的《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罢免法》和《立法院立法委员选举罢免法》, SNTV继续被沿用。即使今天的...

Read more

全额连记法


全额连记法( BlocVote)

全额连记法规定, 视应选名额的多寡, 选民在选票单上可圈选足额的候选人。举例来说, 如果有个选区要选三名代表, 每个选民有三张选票, 分别投给三位候选人。

清末, 清廷以地方自治作为立宪的准备, 以奉天、直隶两省为地方自治的试点。直隶在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的推动下, 天津县首次采用普选选举了县议事会。此次选举是中国官方第一次举办的选举, 也是第一次采用全额连记法。县议事会的选举分为初选和复选两个阶段。1906568, 举行城内初选投票。办法是凭选举执照换取选

, 各写所选1人投入票箱。计合格选票5997,废票427, 选出初选当选人...

Read more

累积投票制


累积投票制( AccumulativeVoteMethod)

在累积投票制下, 每位选民同时可投好几张选票, 他可将选票分投给不同的候选人, 也可以将选票全投给一位候选人。使用此种选举办法的国家很少, 南非在1909年之前, 曾采用这种制度近半世纪之久。
中国在民国十一年十一月四日公布的《京都市市长选举规则》, 采用的就是累积投票制。( 1) 投票用无记名投票法, 每票三权, 一次投足, 票中书一人、二人或三人, 均听其便。( 2) 京都市市长选举, 以得权较多数者为当选人, 但当选权数不得少于总投票权数的十分之一。
威尔氏选举制( WareRule)
威尔氏选举制亦称为&ldq...

Read more

二轮决选制


  为了改正简单多数决制的缺点, 很多国家采用二轮决选制。即在第一轮投票后, 如果没有候选人得票超过一个标准( 很多国家是以过半数为标准,也有以40%、60%或75%为标准的) , 得票最高的二位( 也有以得票最高的三位) 候选人再进行第二轮的决选。

  在中国, 民国二年十月五日公布的《大总统选举法》, 采用的也是二轮决选制。《大总统选举法》规定, 大总统由国会议员组织总统选举会选举之。得票满投票人数四分之三者为当选。但两次投票无人当选时, 就第二次得票较多者二名决选之, 以得票过投票人数之半者为当选。

  法国是采用二轮决选制比较出名的国家。自1965年以来, 法国总统选...

Read more

简单多数决制


  在简单多数决制下, 无论多少人参加选举, 以每人得票多少为准, 得票最高的候选人当选。在中国, 晚清思想家冯桂芬( 1809- 74) 最早提议使用简单多数决, 他在《复乡职议》一文中, 建议乡级行政人员应由“里中人”直接选出, 而非由上级指派、任命。“满百家公举一副董, 满千家公举一正董”。正董和副董的选举, 由“里中人各以片楮书姓名保举一人, 交公所汇核, 择其得举最多者用之”。也就是说, 得推举票最高的候选人当选之。

  冰岛、菲律宾、韩国和墨西哥的总统大选, 都是采用这种选举办法。如果候选人只有二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