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杨吉

浙江大学法学博士。摄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网络与知识产权部副主任。杭州市法学会委员。互联网、娱乐产业投资顾问。

历任中信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杭州电视台《钱塘论坛》、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多家机构特约咨询顾问,《立场》执行主编、“醒客”(Thinker)学术协会名誉顾问以及橙色理想创业中心顾问。同时兼任智唐文化工作室执行总监、智唐文化网(www.4touchina.com)总编辑和新浪文化频道、博锐管理在线、《商界评论》、《21世纪经济报道》等文化产业投资顾问、专栏作者。主要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为:知识产权、互联网/新媒体、图书出版和影视娱乐产业。

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北大商业评论》、《商界评论》、《浙商》、《上海金融报》、《国际金融报》、《IT时代周刊》、《周末画报》、《大众日报》、《新营销》、《数字商业时代》、《上海证券报》、《南方都市报》、《中国图书商报》、《文汇读书周报》、《管理学家》等多家媒体发表财经观察文章已逾数百篇。著有《法理的解释:思辨笔记》、《读到之处:一种书式生活》、《21世纪的书:信息时代商业思想10×10阅读》、《读到财智:百部商业经典》、《商业书架2008》等作品。

曾多次为各公司、政府部门、院校讲授《信息化浪潮:互联网的契机与挑战》、《互联网与代议制民主:契机与挑战》、《论网络的规制架构:基于中国经验》、《BT之劫:P2P技术侵权问题研究》、《IT企业风险防范和纠纷处理》、《劳动合同法的新规定和风险防范》、《建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有效应对反倾销指控》、《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课程。

组织并未终结,只是开始


市场的深入越来越需要公司跨国经营,甚至一些刚起步的民营公司,也是如此。即使现在市场是本国或本地区的,但需要面对的竞争压力却是全球性的。举个例子,近几年在东南沿海城市新冒出来的一些民间快递公司,从其市场定位来看,服务本地,再等时机辐射周边自然是惯常的发展套路。但是,像这样的速递公司面临的压力不仅是邮政EMS的,还有DHL,Fedex,UPs,如果再算上同等规模“兄弟”企业的竞争蚕食,剩余的市场空间也就可想而知了。话虽是如此,如果因为现实难处种种而放弃“全球性意识”,那不是存亡与否的问题,而是何时要亡的终局。彼得•德鲁克说:“公司的技术、财务、产品、市场、信息和员工等方面的战略也...

Read more

他们生于80年代,我们也是——对创意经济时代创业的几点看法


前些天,我们智唐转发了《中国企业家》的封面文章“生于80年代”,并要求全体同事阅读、学习、交流。重视这组报道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出身各异,地域不同,知识差别,但都生于80年代,我们也是;他们在互联网上搭起了舞台,很大很精彩,我们正在是;他们用理想、激情、技术以及对时代的把握创造了财富,开启了未来,我们希望也是。即使,我们不同于他们的创业理念,不同于他们的技术背景,不同于他们的事业愿景,也不同于他们的商业模式,甚至有时候对他们的“离经叛道”、“口出狂言”也不敢苟同(事实上,也学不来,如戴志康、茅侃侃的大学成绩)。然而,在受互联网经济浪潮的影响,对比尔•盖茨、史蒂夫•乔...

Read more

孙正义:一个沉迷于因特网的男人或唐吉诃德


如果某一天,我写下:20岁时,要向所投身的行业,宣布自己的存在;30岁时,要有1亿美元的种子资金,足够做一件大事情;40岁时,要选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然后把重点都放在这个行业上,并在这个行业中取得第一,公司拥有10亿美元以上的资产用于投资,整个集团拥有1000家以上的公司;50岁时,完成自己的事业,公司营业额超过100亿美元;60岁时,把事业传给下一代,自己回归家庭,颐享天年。然后,我把这样的雄伟计划给别人看的时候,我相信,看的人都会认为我一定是个疯子或是个偏执狂。毕竟,这样的“异端”和“另类”是并不多见的。同样,对于当时还只有19岁的孙正义而言,在他有如此50年规划的那刻起,很多人也必...

Read more

郭德纲、武大郎和引爆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我是郭德纲。”李白的《静夜思》在郭德纲那里被“篡改”为一个很押韵但却很没内容的开场白。幸好,李白已不在,要不然这个“包袱”难免不成为另外一个馒头所引发的血案。正如馒头的遭遇和陈导的态度让我们意外,郭德纲变成热点,也着实让人惊讶。我是年前知道有郭德纲这么一个说相声的。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我先是在《新京报》看到题为《郭德纲:突如其来的相声新偶像》的文章,粗粗扫了一眼,没太留意。过了几天,看到阿丘的《社会记录》讲到了郭德纲,开始记住这个名字。然后,凤凰卫视对他做了一个特辑,看了一些,觉得郭的相声就是不一样,即使概括不出个一二三来,也不否认他说得实在好笑。接...

Read more

《人事第一》:重点于事,关键在人


卓越组织应该有一个怎样的企业人才观?怎样的用人之道可以帮助成就一个卓越组织?其实,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如同彼得•德鲁克反复强调的“利润不是目的,而是结果”那样,在卓越组织、伟大企业当中,一个科学、恰当、合理、成效的人力资源运作系统就不再是目标,而是结果。例如,在微软,我们可以常见到有人穿着裤头、球鞋在办公区走动,对于信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中国人来说,这似乎是不能理解不可思议的。但尴尬的是,那么要求章法、规矩的我们却成就不了一个像微软那样的公司帝国,而那个在我们觉得有些“乱套”的组织却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和最有价值的企业。这是为什么?前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说这其实就是微...

Read more

德鲁克:管理问题的未来


在照例应该出现“竞争战略”、“领导力”、“创新技术”、“团队协作”和“组织变革”等用语的管理学著作里,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又一次让人感到了意外。他不仅对这些“显词”只字不提,甚至连“今天”的问题都无心去谈。或许,对于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关注当下远不如缅怀过去或放眼未来更来得有意义。昨天,什么是自己的贡献;明天,何处是自己的归路?于是,在八年前,当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Harper Collins)的小卡斯•坎菲尔德(Cass Canfield,Jr)倡议德鲁克写一本回顾自己50多年来管理思想的书时,德鲁克只是零星地回顾了一些过去的想法,而把更多时间用来讨论“明天...

Read more

“搜”是主语


约翰•巴特利(John Battelle)写了一本《搜》(The Search),这在当时很让人费解。要是写一本靠搜索服务起家的Google发展史,或写一些有关浏览器、e-mail、Blog的书,这都会比现在的要好些(搜索有什么好写的,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当然,作为《产业标准》(The standard)和《连线》(Wired)杂志的创始人、编辑,巴特利要是写写经营杂志的经历兼而说说互联网的浪潮,这更能让人身临其境,乐在其中。对于这些质疑的、期待的以及建议的话,巴特利在书中回应道:“搜索曾经推动了网络的发展,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发挥作用。是搜索造就了Google这个无疑是互联网...

Read more

“博”起来的书——博客图书产业随感


让我说点“事后诸葛亮”的话。

两年前,博客(BLOG)还不像现在这么深入人心,普天同庆,但势头已然不错。当时,我在方兴东创办的“博客中国”(现更名为博客网,bokee.com)上写着博客专栏,跟在汪丁丁、姜奇平、王育琨、王俊秀、梁宁、猛小蛇等前辈后面沾光,也算较早一批博客。那时还没有“博客文体”这个说法,所以博客只是一个载体,一种形式,平时怎么写,放到自己的博客上还就那个样,没什么区别。和现在许多朋友的msn space或更多明星的sina blog相比,我们写得那个叫严肃,像80年代的情侣拍结婚照,再怎么开心也放不开。不过,那时候的博客文章经典的不少,有价值的颇多。所以,有一次在北京见到...

Read more

知识管理:言之有物吗?


知识管理进入中国,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发展了10多年,它还是一个不太被熟知的理念。不像战略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危机管理、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已经有相当的普及和认可,并且在各个公司单位得到了运用。知识管理显然没有这样的境遇,尽管40多年前国外已经开始研究,但目前为止,对于它的概念界定,却还没有一种作为通说的定义。譬如那个提出注意力管理的达文波特,他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在管理企业中的的知识,因为企业中知识分散于各地、各部门、各事业单位,所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管理企业中的知识对组织而言就格外重要;知识管理即透过所见、所知和萃取信息的过程来了解事物,并将信息转为知识的一个过程...

Read more

谁能改变公司


把一条刺鲅放入水槽中,不放鱼饿它一段时间。在刺鲅空腹的状态下,在水槽中放入一片玻璃板人为地做出一个隔断,然后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放入很多可以成为刺鲅鱼食的活的小鱼。已经饿到极限的刺鲅,为了充饥而向小鱼发起攻击,然而,进攻,被撞,再进攻,再被撞……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刺鲅筋疲力尽,最后沉在水槽底部一动不动。接下来将玻璃板取出,刺鲅可以随时吃到鱼食。但是,已经变得无力的刺鲅不再试图捉鱼了。刺鲅正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力感(learned helplessness)。

很多时候,人就像实验里的那条刺鲅,当明白一再努力都是徒劳之后,就不再想做任何尝试了。哪怕你告诉他环境已经变了,只要进行一轮新的尝试或挑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