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通过百川归海的现象,阐述“善下”和“不争”的好处,强调治理者要做到天下乐推而不厌,对人民也要有善下、不争的品质。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说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够容纳百川,是因为水往低处流,蓄积在低洼处;大江大海居于百川之下的地方,所...
作者文章归档:路建华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通过百川归海的现象,阐述“善下”和“不争”的好处,强调治理者要做到天下乐推而不厌,对人民也要有善下、不争的品质。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说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够容纳百川,是因为水往低处流,蓄积在低洼处;大江大海居于百川之下的地方,所...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提出了以道治国而不以“智”治国的主张。因为人的心机智巧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背离大道而主观用“智”,就容易成为天下的祸患。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是说自古以来善于遵循“道”的人,不是教给人民用心机和智巧逃避“道”,而是教导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通过对常见现象的分析,揭示了事物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发展过程,阐述了谋于未兆、为于未有、治于未乱、慎终如始的哲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是说在安定的时候人们对事对物容...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进一步阐释“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提出了从细微、容易入手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告诉人们凡事都要有清静无为的态度。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是说要做顺应自然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而不要去人为干预做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注重恬淡自然的口味,而不要注重舌尖上的滋味;对于大大小小多...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讲“道”的普遍意义,善良的、不善良的人,甚至是有罪过的人要转化,也会得益于“道”,因此天下人都要重视“道”、遵循“道”
“道者万物之奥”,是说道是万物的主导。奥,本义是室内西南角,古时祭祀神主之位或尊长居坐之处,引申...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提出了国与国之间如何相处,尤其是大国要柔静、处下,内在的道理即前面所说的“弱者道之用”。
“大邦者下流”,是说大的国家要有谦卑的态度,这为下文的论述做好了铺垫。下流,是水流到低洼处。正像老子在第八章说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大国的治理者应...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用生动的生活现象阐述无为而治的道理,指出一切事情的成功都是依照自然法则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鲜嫩的小鱼,烹煎时如果不停的搅动,就把小鲜鱼搅动的支离破碎了。这是很形象的比喻。治理一个大国,治理者要清静无为,小心谨慎,自觉依道而行,切莫乱发政令瞎折腾扰乱百姓。如果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社会,政令繁杂无章且朝令夕改,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国家就会动乱不安。大国人众,国情复杂,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之其极,莫之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以春耕秋收为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阐述了无为而治的道理,他特别指出,要实现长治久安的理想,治理者必须若啬早服,达到道和德的境界,而只有厚积重德,才有根深柢固的基础,才能治人事天长生久视。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啬,本义收获庄稼。意思是秋天的收获是以春天的耕种为前提的,必须事先早做准备打好基础。早服,早做准备。老子在这里借用春种秋收的常识...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通过对祸福相依、正奇善妖的辩证分析,阐述了两种为政方式的不同结果,提醒人们在社会治理和道德修养中,要方而不割,全面、辩证的看问题,还要注意方式方法。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这是老子先从两种为政的方式说起。施行无为而治的,仁爱宽厚,他的百姓就会淳朴,民风自然就会淳厚;过于精明任意施为的,他的百...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仍然强调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重申了治理者如果做到无为、好静、无事、无欲,那么人民就会顺其自然走上正道,生活富裕,淳朴善良。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是说以清静无为的正道来治理国家,以出其不意的方法来用兵,以不扰害人民来治理天下。我是怎么知道这样的事呢?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