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路建华

路建华,1950年出生,山东淄博人。1968年初中毕业下乡,1971年被招工就业大型国企,先学徒车工,后到企业的机关政治部、教育科、宣传部供职。期间,自学电大汉语言,高中教学毕业班,电大当过班主任,1981年加入共产党。1985年始连任企业党委委员、宣传部长,直至2008年初因年龄原因退到二线,2010年退休。
  长期在基层工作,致力企业文化建设,许多研究成果和作品在国家级媒体发表并获奖,曾被淄博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优秀宣传工作者,被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部评为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于1992年被破格晋为全国首批高级政工师,还曾被吸收为山东社会科学联合会会员、中国医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著有经济评论《国企春秋新论语》、长篇小说《乌河的故事》,北京图书出版社出版。

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57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通过阐述道德修养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告诉人们,“玄同”是普遍存在的共性,是规律性,共性要包容个性,个性要服从共性。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说有道的人、聪明智慧的人是不会乱说话的,更不会说那些背离大道的话,而那些到处说长论短的人、自吹自擂的人是不聪明没有智慧的。老...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56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睃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阐述说,只有道德涵养浑厚的人,纯真、朴实、无知无欲,才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告诫人们要保持心灵的凝聚和谐的状态,如果纵欲贪生,使气逞强,打破了本来的平衡状态,就会早亡。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是把有高深道德修养的人比作赤子。这是人的最佳状态,无私无欲,质朴纯真,而且不受外界毒虫猛兽...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55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通过善建善抱和后人祭奠先人的现象,阐述了修身和尊道贵德的关系,指出了修身要抓住根本,要实现“道”的理论和“德”的实践的统一。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是说善于建设的人注重根基所以不能被拔除,善于抱持的人注重力量重心所以不会脱手...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54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从自己坚定尊道行道的做法说起,论述了违背道的严重性。对社会上存在那些违道害民的治理者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是说老子能够始终做到对“道”的知行合一,且唯一做的就是遵循大道敬畏大道,生怕做了有违大道的事。这表现了老子独立特行的性格,也表现了老子坚定不移的道德观。介然,坚定、不动摇,指老子深明道的哲理,坚定不移。

  &...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53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通过对万物的寻根溯源,讲了现象和本质、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并进一步阐释了“道”为天下万物之母的道理。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以母比喻万物的起始本源,这是老子论道的一贯思想。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明确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二十五章讲到“有物混成...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52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纵论“道”和“德”,把道的规律性和德的实践性统一起来,提示人们要尊道贵德,学以致用,效法道和德的高尚品质,也进一步阐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是说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于是万物姿态纷呈,成为宇宙、世界、...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51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直面生死问题分析人的寿命长短的原因,既阐述了人的生死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又告诫人们践行清静无为之道,注意安全,不要自己作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是说从出生现世到死亡入地,这是正常现象,也是自然规律。长寿的人是生命走得很远,短命的人是生命走的很近,本来可以活得长久...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50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用“道”的醇厚自然本性,明确阐述了有道的治理者必须是以百姓为心,提出了要“德善、德信”的观点,再次希望治理者收敛个人的私欲,使天下的人都心归淳朴自然。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常,恒久;常无心,恒久的没有私心。这里说有道的人是恒久的没有私心而恒久的心系百姓,以百姓为心。老子是古代民本思...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49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继续用日常现象阐述“道”的作用,希望治理者无为而治,“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指做学问的人天天增加知识,而为道的人是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是一天天减少自己主观的私心妄念,一天天的接近于道的自然法则,把自己主观的东西损到了“无”的程度,就完全合乎“道”了...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48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从一种生活现象阐述了“道”的作用,肯定了有道的人能够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是说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不望窗外而知日月变化。深层的意思,则是指只要领悟了“道”的规律性,足不出户也对天下事差不多都清楚了。知,是对世界的本来面目的认识;天下,是整个现实世界;天道,是自然的规律法则。这里的“知天下”和“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