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尹宏毅

尹宏毅简历及学术成绩介绍
(一) 译著目录(不完全)
《父与子——IBM发家史》(合译)(新华出版社)
《统帅决胜之道》(新华出版社)
《因势利导》(组织结构学)(新华出版社)
《平衡记分卡》(合译)(新华出版社)
《知识产业化——美日两国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纽带》(与苏竣合译)(新华出版社)
《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
《一号法则》(股市投资学)(中国青年出版社)
《总统的力量——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二)简历
尹宏毅,男,1959年11月1日生于北京市东城区。1977年高中毕业,立即就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学习。中小学学习成绩一直是40多人班里前三四名。但那个年代,政策规定高中毕业以后就得上山下乡。甚至有些人初中毕业就被剥夺了继续上学的机会,到农村劳动。从小学开始酷爱乒乓球,所以满以为可以参军,到部队球队打球,所以高中有一段时间到体校开了介绍信,到学校请假,每天下午打球。
原本是个做学问的料子,但由于家里没有这种熏陶,再加上天天打球,所以上大学时与许多同学相比,“先天不足”。但由于是理工科的底子,所以思维逻辑性较强,再加上单词语法记得准,所以刚上大学头一两年学习成绩较好,并从当时所谓的中级班升入高级班。但文科底子还是很差,所以后两年成绩不好,尽管最后老师给自己学位论文打了高分。
我想当时学校的老师很了解情况,所以大学毕业时分配我到新华社参编部担任英文翻译。部里老同志说:“这儿就是一个学校。”
那是1982年,美苏争霸正酣。所以一直到1988年自己到美国进修为止,记忆中满脑子都是“导弹”、“军备竞赛”、“核裁军”、“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等。
部里有一位老同志,叫刘炳章,是我师傅。他大学是学数学的,可能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南京。他学术造诣颇深,还曾受到宋庆龄主席赞赏,说:“他的译文(中文)比我的英文(原文)要好。”别的老同志也经常修改我翻译的稿件,但画蛇添足、带不来长进的情况常有。而刘老却显示出数学家的头脑,用在翻译上。一句话:“严谨。”让你心服口服。这段时间还曾拜读张今老先生的翻译论著。他当时在河南大学任教。50年代反右期间被迫离开新华社。还有董乐山翻译的《第三帝国兴亡》。陈亮同志也对我帮助不小。他翻译了美国黑人作家的作品《根》(《祖先》)。他们三人都是“右派”,受了许多苦,当时刚刚翻身,却起码有50多岁了。
1987年给美国各大学写信,得到其中一所大学——拉斐德学院——的热情回信。由于对刘老的敬重和研究,还有新华社地处西单新文化街等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发祥地,对“德先生、赛先生”的口号很熟悉。所以1988年高高兴兴地赴美学习理工科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
这座小城叫做“伊斯顿”(东方市)。美国人对我说,世界上有两座城市你应当去。一个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威)——也是“东方市”之意;另一个就是“伊斯顿”。可能就是因为毛主席说过:“……东风压倒西风。”
在美留学还是有收获的。但没有料到自己写在校刊上的文章会有那么多人阅读。可能就造成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反共的台湾蒋家王朝。还有对里根恨之入骨的利比亚的卡扎菲上校。1988年感恩节,我从宾州伊斯顿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参观和打乒乓。联合国乒乓球俱乐部主席彼得•霍尔德和我打球。1988年12月21日,利比亚搞的“洛克比”空难发生,死亡270多人,英法两国各一半。美国同学问我:“你现在讲英语还有口音吗?!”因我讲英语是英国音。他们说,你要在这里上学,北外的学分一分也不算,从头学。所谓“Lock (洛克) you up”(把你锁起来)(Lockerbie)。此外,我姓“尹”,在英语里和“阴”同音。所谓“月亮是太阳的影子”,“月亮是太阳做的梦。”
1989年“六四”前夕的二月份“情人节”回到北京。不久后开始,经常为新华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南方的一些出版社翻译英文原著。学术领域涉及军事、金融、经管、社会学、历史、科学技术、产学研关系等等。这些年来总共达到一打以上。
新华社份内的工作包括每年布什总统的《国情咨文》、美国国会年度报告《中国军事力量问题的年度报告》。80年代那些解放前大学教育出来的老同志还在的时候,这些工作一般都是几个人分开一起干。现在都是我一个人完成。
2001年受聘担任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翻译教科书和学术著作。2003年9月受聘担任外交部管辖的双语月刊《英语文摘》的首席顾问。同一时期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工商管理。2004年获得北师大工商管理

《中国前途之辩(续)》


【本刊讯】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中国安全》季刊2008年夏季号刊登一组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标题为《中国前途之辩(续)》,摘要如下:

中国前途辩(续)

在本期中,我们继续就有关中国前途问题的展望进行讨论。我们曾用同样的浓墨重彩在这副巨大的画布上作画:中国的宏大战略、其综合国力的构成、中国与世界保持接触,以及中国在获得大国地位的时候有可能为世界提供什么样的“思想”或价值观体系。

我们现在把重点从中国国情的大局转移到有关这个国家动力源泉的细节问题上:中国软实力的演变、其经济前景、该国的民族主义趋势、对外政策,最重要的也许还有世界如何看待所有这一切。

由于奥运圣火...

Read more

布鲁金斯学会东亚问题研究报告


布鲁金斯学会

(译者的话:该研究报告表明原作者自己的观点和分析,译者仅为大家提供《参考资料》,请就文内观点自由发表评论。)

【本刊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网站521日刊登该中心日本问题研究员、日本大阪圣安德鲁大学(桃山学院大学)国际政治教授松村正浩撰写的一篇研究报告,题为《日本的国家认同感作为一项首要的战略需要》,摘要如下:

I.                   序言

在如何同日本积...

Read more

太空军备竞赛:美国海军的导弹击中间谍卫星


美国海军的导弹击中间谍卫星

 

 

     作者:与知·J·德里森

 

 

    (华盛顿消息)冲入太平洋上空130英里的一枚海军导弹周三(220日)晚把一颗美国间谍卫星击得粉碎,看来还摧毁了装载着1000磅可能会致命的火箭燃料的油箱,从而戏剧性地结束了围绕着军方有关击毁自己的卫星之一的异常决策的一场一周之久的争端。

    五角大楼官员说,他们感到乐观的是,这枚导弹击中了卫星。这颗卫星在200612...

Read more

朱云汉、黎安友:抓住台海变化的机会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季刊》2007年冬季号刊登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中央研究院政治学所特聘研究员朱云汉和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合写的一篇文章,题为《抓住台海变化的机会》,全文如下:

在台湾进入双重“全国性”选举——定于2008112日举行的立法机构选举和定于2008322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之际,台海两岸间的紧张局势看来愈演愈烈。事态发展包括,台湾申请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结果由于试图改变台湾的国际地...

Read more

疑虑重重的美国正在失去制止伊朗的最好时机


疑虑重重的美国正在失去制止伊朗的最好时机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122日文章】题:疑虑重重的美国正在失去制止伊朗的最好时机 (记者:理查德·伍兹)
  一场扣人心弦的时事恶梦上周在一部电视剧中展现。伊朗秘密地研制了一枚核弹,从而改变了中东的力量平衡。在德黑兰要求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席位的时候,美国所能做的仅仅是达成一项协议,然后祈望出现最好的情况。
  对于可能会出现的这种情况,约翰·博尔顿加以嗤笑。但他发现的唯一稍带滑稽之处,就是伊朗获得安理会席位的前景。作为老资格的鹰派和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对他来说,其余...

Read more

国内政治与亚洲大战略


国内政治与亚洲大战略

艾希礼·泰利斯

【本刊讯】设在西雅图的一个美国跨党派的非营利研究机构《国家亚洲研究局》(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NBR)本月发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该局战略亚洲项目研究部主任艾希礼·泰利斯撰写的一篇论文,题为《国内政治与亚洲大战略》,全文如下:

概述

国内政治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一国的大战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驱动因素。从西方的修昔底德斯到东方的考底利耶(Kautilya Chanakya,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政治家、哲学家,婆罗门,曾协助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孔雀王朝。擅长...

Read more

容安澜:“以‘台湾’的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


“以‘台湾’的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
美国知名两岸问题专家容安澜
(Alan Romberg)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中国领导箴言》第22期(2007年)
【本刊讯】美国胡佛研究所《中国领导箴言》季刊2007年第22期刊登美国知名两岸问题专家容安澜(Alan Romberg)撰写的一篇论文,题为《“以‘台湾’的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摘要如下:
自从本刊第21期出版以来,在台湾的总统竞选进程中已经发生了许多事情,可以为撰写一篇内容丰富的文章提供素材。在大多数民调中都保持遥遥领先的国...

Read more

美国民主如何把现代世界完全搞错


  【本刊讯】美国《独立评论》2007年秋季一期刊登哈佛大学政治学和法学双料博士丹尼尔·崔撰写的一篇文章,题为《预见并非正确的托克维尔:美国民主如何把现代世界完全搞错》,摘要如下:

  最近几十年,就在卡尔·马克思被扔进垃圾堆的时候,阿雷克西·托克维尔却从思想史的墓园中起死回生。托克维尔主要的成名之作是《论美国民主》。该书最初分为两部分于1835年和1840年出版。主要由于这本书,他今天被举世公认为超人的、几乎是先知的思想家——实际上是被公认为现代的最高圣贤。一位著名评论家说,托克维尔现在享有“权威地位&...

Read more

与世界重新接触——恢复道义领导地位


  【本刊讯】美国《外交》双月刊2007年9月-10月一期刊登前北卡罗来纳州美国参议员、2008年民主党总统提名候选人约翰•爱德华兹撰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与世界重新接触——恢复道义领导地位》,摘要如下:

  在新世纪的黎明时分和新的总统任期即将开始之际,美国今天需要夺回在上个世纪的很长时期里曾经界定了我们的外交政策的道德制高点。

  我们必须超越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战略失败之一伊拉克战争所造成的毁灭。美国的外交政策不是要断言自己永无过失,并要求人家服从,从而使世界疏远,就像现任行政当局所作的那样,而是必须由一项重新接触的战略所推动。我们必须与自...

Read more

没有美国的民主


  【本刊讯】美国《外交》双月刊2007年9月-10月号刊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院美国外交政策教授迈克尔·曼德尔鲍姆撰写的一篇文章,题为《没有美国的民主——自由的自发传播》,全文如下:

  乔治·W·布什行政当局已经把促进民主列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项核心目标。总统在自己的第二次就职演说中专门论述了这一问题;2006年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集中讨论了在国外传播民主的问题;白宫启动了一系列旨在在全球范围促进民主的倡议,尤其是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军事干预。然而,在阿富汗、伊拉克和民主曾经似乎前景看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