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范海辛

范海辛,男,上海小市民,1950年生人。文化程度,高中。民间思想家,现正式身份为国企下岗工人,“协保”人员。 自学哲学,创立“新理性主义”学说。在学术上,被认为是一个顽固不化的原教旨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反列宁主义者、一个儒学拥趸、一个反日的民族主义者、一个社会民主主义者。学术思想来源:马克思、毛泽东、孔子、韦伯、波普尔、康德。主要著作《讲道理——关于新理性主义的论述》。

一个充满“霸气”的市场


                               
一个充满“霸气”的市场
 
范海辛
 
说我们的市场充满“霸气”一点也不为过。请看,我们的彩电有“彩霸”,空调有“凉霸”,速泡面有“面霸”,浴室里的取暖灯有“浴霸”,当然,室内取暖器也会有...

Read more

上海,富人的天堂、穷人的……


 
 
上海,富人的天堂、穷人的……
 
范 海 辛
 
闲来与几位朋友聊天,说到上海贫富差距拉大的话题。其中一位说,上海现在是富人的天堂,对此大家都赞同,这位仁兄接下去又说,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穷人的地狱。对此观点,诸位不敢苟同,纷纷表示不同意见。其中一位原籍南方的朋友,他对比上海与南方后认为,说冒险家的乐园,南方比上海更符合,因为上海这个地方管得紧,不象南方,那些地方空手起家的多得很,搞走私贩私、倒卖批文、制假贩假,不少有钱人的原始积累就是靠冒险完成的。而这些不法行为在上海恰恰是全国最难成功的地方。这一分析博得大家一致赞成。关于上海...

Read more

阿拉法特,真英雄——兼评巴以冲突


阿拉法特,真英雄
——兼评巴以冲突
 
范海辛
 
头戴黑白方格围巾,身穿绿军装的阿拉法特,是经常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每晚《新闻联播》中的形象。近来随着巴以局势的恶化,阿拉法特的这一形象也日益显得苍老、窝囊。
本人不是中东问题专家,也未曾专门研究过伊斯兰与犹太教的历史,原本无意也无权对事不关己的巴以冲突妄加评论,只是平生最容不得持强凌弱之事,又见朗朗乾坤,竟无世人出来主持公道,遂斗胆跳出来一吐为快。
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阿拉法特,堪称与南非的曼德拉及德·克勒克(南非白人领袖)齐名的、当代为数不多的真英雄。
说起英雄,我们自然会想到那些以超出常人的毅力、胆识为...

Read more

“以毒攻毒”析


“以毒攻毒”析
 
范海辛
 
“以毒攻毒”作为一句成语,最初也许产生于中国传统的医疗实践。古代的中国老百姓发现,许多有毒物质可以用来治疗某些疾病。这一产生于医疗实践中的观念,大概随着治病救人的成功,不久就被广泛地引申开来,成为社会生活中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之一,与之相似的观念还有“你不仁,我不义”。
千百年来国人对“以毒攻毒”的正义性与合理性似无多大异议,即使在中国加速向现代化过渡的上个世纪最后二十年中,中国的社会精英们也未对这一传统观念给予更多的重视。新世纪来临,中国已为WTO成员,而且在新世纪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更加迅速,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有必要以理性...

Read more

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范海辛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历来被中国人视为美德,但在一个理性主义者看来,这很值得怀疑。
 
我们知道,理性主义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一起兴起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它的核心是利益,其外在特征为“摆事实,讲道理”的唯理论,它的特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有过描述,即将封建宗法社会一切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都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为理性主义伦理的核心价值观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自由,而是比它更重要的源于等价交换的平等(对等)。因此在人际关系上,理性主义者最为推崇平等。
 
知恩图报是理性主义者赞许的美德,因...

Read more

文明的差距


文明的差距
 
范海辛
 
 
9 11事件爆发后,中亚山国阿富汗一下子成了媒体焦点。随之而来,塔利班的种种蠢行也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些蠢行中,尤以2000年炸毁巴米扬大佛令人痛惜。但一部分国人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余,也生出一种对塔利班和阿富汗人民的鄙夷嘲讽之情,认为那里的老百姓既穷且蠢,同时暗自庆幸我国的乐山大佛成了世界第一。笔者对此颇为反感,认为我们其实并无资格嘲笑人家。
从塔利班炸佛的2000年往前推三分之一世纪,是1966年,那一年我国发生了“焚书坑儒”的文革。如果我们今天可以嘲笑塔利班,那么当年的“帝修反”也有资格嘲笑我们。再从19...

Read more

范海辛致周国锋教授的信


尊敬的周国锋教授,您好!
您发来的E-mail收到,在此谨表示感谢!
您感到疑惑的是,象我这样的民间思想家在民间到底有多少?依我的感觉,在大陆似乎很少――至少我到现在还未遇到过,但在境外与海外的华人中,可能不少。例如在我给茅于轼的第二封信中所附录的一篇《贱卖中国》的文章,就是出自海外的一个民间的经济学家之手。
我由此感到悲哀的是,大陆当局不仅把所有的物质资源给垄断了,也把所有的学术思想资源给垄断了。老百姓只能在懵懵懂懂中过日子。这就如同在清末民初时期那样――传统的思想、理论已无法解释当时的世界,而当时的统治者又严禁海外各种学说入境传播,如果你我都生活在那样一种状况下,岂不悲复又悲!...

Read more

茅于轼先生的回信


茅于轼先生的回信
范海辛先生:
4月25日来信收到。
你提出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看法,有许多创新的观点,并且融会贯通了许多前人学者的成果,极有价值。
你的基本观点,中国的前途取决于领导人的文化,确有一部分道理,但并不完全,因为领导是群众的镜子,有什么群众必定有其相对应的领导。举一个例子,毛泽东发动文革,这是领导的文化,但如果他到美国去发动,未必发动得起来,再如统一台湾的问题,当今领导即使有你所建议的想法,也未必敢于实施,因为百姓中要求武力统一的呼声极强,领导决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讳采取与百姓不同的政策。再比如当今领导胡锦涛20年之前当副处长,去安徽要为他冤屈的文革中死去的父亲争点面子,...

Read more

致茅于轼先生的两封信(第二封信)


致茅于轼先生的两封信
(第二封信)
 
尊敬的茅于轼先生,您好!
5月2日的来信收到。对于您能在百忙中给我这样的小人物回信,使我深为感动。
您认为领导是由群众选择的,领导的决策必须顾及群众的意愿,这些观点我也同意。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群众,就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是这个意思。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领导可以引导或改变群众的意愿。这实际就是领导与群众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群众与领导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文化与政治的作用。文化代表群众(领导者的文化一说不甚确切,领导者的观念、文化不能做为一种独立形态的文化,所谓文化,必须是为群众所认可的观念),政治代表领导...

Read more

致茅于轼先生的两封信


致茅于轼先生的两封信
(第一封信)
 
尊敬的茅于轼先生,您好!
    对于您以70多岁高龄仍旧活跃在我国经济理论战线上的事迹,我深感钦佩。
    但我对于您的主要论点,即以提高国民素质、进行国民教育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思路有不同的意见,在此提出,希望得到您的指数。
    我寄给阁下的那本书,是专门鼓吹理性主义的。我认为我找到了中国这只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理性化程度低、理性主义的缺失。您老有篇文章令我印象很深,是说什么妨碍了我们致富。您指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