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祖华

Email:[email protected]
从“佘祥林案”反思民意与司法独立的冲突
张鸣:垃圾生产机器的动力分析
眼下,人文社会科学学界有“三多”,文章多,专著多,课题多,老师、学生,海龟和土鳖,大家一起忙活,一眼望去,真是郁郁葱葱,繁荣得紧。不过,这个景象,就跟阎锡山时代,山西的某知县,为了应付老阎的绿化工作检查,满山插树枝一样,当时看着养眼,过后就都被老百姓拣去当柴烧了,不,确切地说,我们这些成果是要被收废品的拣去送到造纸厂化纸浆的,比插的树枝本钱更大,利用价值也稍高一点。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
解密世界各国人才战争“秘密武器”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是平的”。纷繁复杂的世界背后,涌动着的人才潜流,成为决定世界的重要力量。当前,世界上公认的人才观是,不仅要培养本国人才,还要面向世界竞争优秀人才,广纳天下英才为我所用。一场真正关系国家命运的人才战争已经在全球打响。在这场没有硝的战争中,各国使出了各式各样的“秘密武器”。
 ...
广东探路人才管理制度改革
海归创业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刚从美国硅谷回国的李苏桥博士,最近非常地繁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马不停蹄地走访考察了济南、徐州、潍坊等多个城市,目的只有一个: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创业之地。
作为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李苏桥本来很想留在北京创业。但是北京高企的房价和高昂的人力成本,最终还是让他决定,到二三线城市去创业。
最近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显示,中国海归的创业地点,正在逐渐转向内地及中小型城市。专家指出,海外高层次人才向二、三线城市流动,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海归创业出现“逆向流动”趋势
优越的地理位置...
人才特区如何建出特色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山东、广东等12个省区市开展人才特区建设试点。人才特区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人才特区承载着怎样的使命和任务?应该如何建出特色?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上,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和人才工作实践者——
访谈嘉宾:
王通讯 中国人才研究会顾问
潘晨光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胡跃福 湖南省社科院人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苗月霞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胡 逸 江苏无锡市人社局副局长
杨建华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人才特区...
常格不破 大才难得——“22岁教授”启示录
近日,中南大学破格聘任22岁的刘路为教授级研究员,湖南大学引进28岁的“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邓露为教授、博导,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有人鼓掌叫好,也有人“拍砖”质疑。抛开具体的个案,我们更关注背后的人才发展理念和选人用人机制创新。如何不拘一格培养选拔青年人才,营造青年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让更多潜在的“刘路”脱颖而出,我们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讨论——
访谈嘉宾:
黄伯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