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鸿文

晶报评论员
一匹温驯的狼 一头愤怒的羊 这些文字也许价值连城,也许分文不值,当无法估价时,我选择免费供应。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要直面“钱学森之问”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要直面“钱学森之问”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通知从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三个层面,确定了改革试点的十大任务。这十大任务中,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就有“三大”,分别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方式、办学模式,这是国家层面对高教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这样的成绩,与国家实力及社会各界对教育发展的期待,仍有很大差距。近年来,舆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停滞非议较多,中科院主管的《科学新闻》在列举了各种现象...

Read more

保障房分配,究竟谁是“发钥匙”的人


保障房分配,究竟
谁是“发钥匙”的人

    从元旦持续到今天,对深圳保障房分配的质疑持续发酵。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收听广播,再到网络论坛,相关话题高烧不退。启动搜索引擎,既有“零资产”家庭“一夜致富”,一户申请家庭竟有4辆车,又有公司老总通过终审……怎一个“乱”字了得。

    随着公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媒体的报道也越来越深入。不仅本城媒体,国内及海外媒体也在报道此事,这也意味着,此...

Read more

深圳保障房分配事关公平与正义


深圳保障房分配事关公平与正义

    深圳第二次保障性住房终审公告,赶在元旦前“低调”发布,却得到了公众“高调”质疑。从五大疑点,到十大质疑,再到网络、论坛铺天盖地的追问,公众和媒体可没因为节日气氛,而稀释对这一公共利益的关注和监督。这一点,也许令有关方面始料不及,但仔细想想又在意料之中。
    从去年初持续到今年,第二次保障房分配可以说牵动了一个城市的神经。检索晶报社论,赫然发现相关的题材在一年时间内共有十多篇,从忧心忡忡到心急如焚,从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到义正词严、理性建设,该说...

Read more

2011年的消息树——“秀外荟中”专栏之一


2011年的消息树——“秀外荟中”专栏之一

    辞旧迎新,又逢新的十年伊始,2011年像棵消息树,给人无尽的遐想。
    消息树上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英国《金融时报》展开想像力:强大的中国重塑亚洲,印度自信地把影响力扩展到非洲和印尼,主权城市国家坐拥财富,推动革新,2011年的世界不仅是增加了诸多卓越国家的世界,也是无数权力中心并存的世界。
    世界多极与多元是媒体预测的主基调,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各自“枝繁叶...

Read more

保障房申请,要加一把“防盗锁”


保障房申请,要加
一把“防盗锁”

    深圳市住建局在完成第二次保障性住房终审工作后,发出通告,对终审情况进行公示。对比终审和复审户数,有1092户被刷掉。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掘进。

    但这份公示名单仍然引起社会广泛质疑。深圳晚报昨天的报道归纳了五点意见,包括公示为何从节假日开始,为何不公布收入状况,违反计生政策为何没有被淘汰,家住豪宅为何榜上有名,住在保障房为何还能申请等。不能不说,这五点意见够麻辣,够尖锐,直指了此次终审所涉问题的核心,希望相关部门能及时给予答复,无错释疑,有错必纠。

&nb...

Read more

追逐新年阳光,追寻更光辉的公平正义


追逐新年阳光,追寻
更光辉的公平正义

    2011,第一天,太阳喷薄而出,金光洒满大地。晶报记者兵分各路,追逐新年第一缕阳光,追逐新年的喜气、运气和福气,气象万千。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去年“两会”上接受中外记者提问时的回答。新年第一天,深圳市民高度关注的保障房终审结果开始公示。去年一年,保障房公示一波三折,迭宕起伏。个中原因并不复杂,但从程序到实质,最后却演变成雾云疑团,让人费解纠结。而保障房本身是个保底政策,事关一个社会、一个城市的公共政策的...

Read more

其实,我不想谈文化


其实,我不想谈文化

    我生活的城市因一个“钱多、人傻,速来”的段子,沉重地背负着“文化沙漠”的污名,愤焉,怒焉,怨焉,哀焉,一边埋头堆砌高楼大厦,一边费劲地琢磨如何让人看起来很有文化。忽然有一天,“深圳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这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本城媒体的头版头条横空出世。惊艳一瞥,众皆清醒:哦,原来青春焦虑是文化,真是有文化。
    其实,我不想谈文化,偏偏,友人约我谈文化。谈就谈呗。就怕流氓有文化,所幸,我既非流氓,也没文化,所以,别怕我。
&nbs...

Read more

乐清命案:引入第三方监督,让真相可以期待


乐清命案:引入第三方监督,让真相可以期待

    无须再用文字描述12月25日浙江乐清蒲岐镇虹南公路寨桥村路段上发生的那一幕惨剧,而那张现场图片引发的悲愤情感,也超出了文字的“说明”能力。舆论的情感导向多重叠加,既为悲剧及悲剧的根由,更为悲剧之后乐清方面对媒体及网络舆论求诸真相的冷漠态度,尤其是那一句“乐清蒲岐镇今日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致1人死亡”的简短信息,引发更多的猜疑、诘问以及更多的网友围观。
    围观可以改变什么,至少,我们期待围观能改变什么。在网友围观下,乐清警方27日晚...

Read more

请先相信温州官方的诚意


请先相信温州官方的诚意

    温州市外宣办主任张春校昨天下午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欢迎社科院于建嵘教援或其他人,甚至网民过来展开独立调查,并肯定这样的调查是在帮忙。张春校的表态,与晶报昨天社论的立场不谋而合,也符合温州市委公开承诺的“接受媒体及社会监督”的精神。
    有必要再次说明,刑事案件的侦查权在公安机关,任何团体或个人都无权介入,社会贤达组团独立调查,在法律上支持不足。因此,这次组团到现场,只是独立观察和监督,并不能介入刑事侦查。温州官方认识到独立观察的积极价值,表态欢迎观察团。我们对这个态度...

Read more

找回……(一条小社论,没按社论甚至评论的定义而写作)


找回……


    今天晶报见报的几条新闻,串联起来就是一个关键词:“找回”。
    先从昨天“拾荒小伙山上安家一住两年”的报道说起,刘京权钱包、证件被偷,迫不得已在寒冷的冬天“天为穹庐地为席”。即使在最困顿的日子,小伙子自力更生,靠捡废品为生,没走偏门,不走左道,还靠自己的劳动孝敬母亲,在人格上,不坠青云之志。一些企业老板看到晶报的报道后,纷纷表示愿意接收刘京权,企业看重的是他的人品,更看重他的志气。这是一个互相寻找的叙述,小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