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何志毅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自我介绍:我的主业是教授。一位好的管理学教授具备三种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换一句话说:传播知识的能力,创造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传播知识要求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知识面,创造知识则宜主攻一点或一线,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则不仅仅依靠知识,还要具备一些素质,用时髦话说是还要有较高的EQ。因此,当一位好管理学教授不容易,我用这三维坐标来衡量自己,努力做一个中国社会需要的管理学者。在教学方面,我讲授市场营销、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三门系统的课程和相关的专题讲座。研究方面我主要集中于微观一些的品牌管理和宏大一些的中国管理思想体系。实践方面我做一些企业文化、品牌方面的课题和咨询。
目前我还领导着一个三位一体的组织:北大案例中心、《北大商业评论》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
刚开始做案例中心的时候,我们的使命是为中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建设一个案例库,后来我们觉得一个大规模的、系统的案例库实际上记录了中国企业成长的历史,如果有条件它会是一个中国企业发展的博物馆,而且,在此基础之上,有可能产生中国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因此,我们把自己的使命定义为:提升中国管理教育水平,孕育中国管理思想体系。当然,省略去的前缀是“用案例和案例研究方法”。
《北大商业评论》是一个传媒载体,使我们能够在这里讨论自己关心的问题,研讨中国的案例,使中国的学者和企业家们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一个社会中,任何组织和个人除了自己的职业外,都应该有一些社会责任或者说职业外的责任。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是我们履行社会责任的平台。这个平台让我们与中国最优秀的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一起探索、传播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和实践,与国际社会一起为改善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做一点贡献。
我为此事业而努力了几十年,我还将持续努力。

清明节杂感:“一闭不睁”与“多闭少睁”


 

过去对清明节没有什么感受,今年不一样。今年是母亲去世的第一个清明节,正好又是国家第一次给清明节放假,我一定要飞回福州给妈妈扫墓。

坐在飞机上我就在想,国家给清明节放假真好,如果没有假期,远程回家扫墓的人就会大大减少,我问了身边的不少同事朋友,很多人都回家去扫墓了。我不知道古人设计清明节的意义,但我想,清明节全家人聚在一起,到先人的墓前拜祭一下至少有三个好处:一、对先人的缅怀,尤其是对于有祖坟的和有祠堂的家族,会产生类似宗教的效果,叫人敬畏天地、敬畏祖宗,这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绵数千年的重要因素;二、亲人们借此机会走在一起,增强了亲情和凝聚力;三、每年有一次机会认真思考一下生...

Read more

CEO们值多少钱?


CEO们值多少钱?

 

改革开放之初,“厂长”吃香,那时风行一时的小说人物“乔厂长”就是厂长们的代表,后来随着改革的发展,厂长变成了经理、总经理、总裁、董事长、董事局主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C什么O开始吃香,拿出名片如果是C什么O,似乎就多了不少光环。哪怕只有2个人的公司,一个是CEO,另一个是COO。有人可以把企业的各种职务从CAO排到了CZO。笑话归笑话,的确有不少很大、很出名的公司的一把手把职务改成了CEO,从“某总”变成了“某首席”。叫C什么O是与美国接轨,与...

Read more

经济危机下的市场与政府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经济学中讨论不休的永恒主题。即使在市场经济语境下,凯恩斯主义和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成为两端。在战乱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天平向政府倾斜,在和平和经济繁荣的情况下,天平向市场倾斜。即使在美国也是这样,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又爆发二次世界大战,政府的主导性逐渐加强,五十年代以后,尤其是七十年代以后,自由市场势力逐渐加强。现在,又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了,政府又不得不出来加大干预经济。尽管经济学家们众说纷纭,但是哪一个政府能够不采取措施而坐等着自由市场发生作用?换你是政府你试试?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到现在80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虚体经济、金融...

Read more

2009年04月08日


《高考1977》·2000年不遇的历史

 

刚刚看完电影《高考1977》。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但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看电影的同时我在搜寻32年前的往事,比如看到考生报名需要单位敲章的时候我在回想我当时敲的是公社的章还是大队的章?看到考生们进考场时我努力地回想当时我在哪里考的试?32年中国沧海桑田、地覆天翻,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太多了,往事恍惚如隔世。对于77级的学生而言,能够直接参加高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大好事,是决定个人命运的天大的事,对中国而言,恢复高考是历史巨变的信号。当时,我们不知道中南海的斗争,我们欣喜若狂地回了城、进了大学,但没有人能够明白这个信...

Read more

富人的责任:问三个问题


    开篇先问两个问题,每个人都可以问一问自己:我们是富人还是穷人?富人对社会负有更大的责任还是穷人负有更大的责任?(抱歉,用富人和穷人的字眼有些刺激,如果用相对富裕人群和相对不富裕人群的字眼要好些,但是太文绉绉。)

    如果把人只能分成两类,按性别分是女人和男人,按年龄分是年长者和年少者,按经济分是富人与穷人。我先把定义说清楚,所谓广义的富人是收入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的人,所谓广义的穷人是收入在平均水平之下的人。至于什么是平均水平也很难说得清,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是,2008年农村年人均纯收入是4761元,城市年人均可支配...

Read more

富豪与大学


  欧洲比较古老的大学都是以地名命名的,比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哥廷根大学等等。美国近代产生的大学则有不少是以人名命名的,比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商业社会发达后,办大学太花钱;另一方面是持续的商业积累产生了不少富豪,因为大学是高尚的、是创造和传播人类文明的,是可以超越各种斗争而名垂千史的,于是富豪愿意捐钱给大学。大学以下的学院尤其是商学院,以捐赠人冠名的则比比皆是,例如美国宾州大学的沃顿商学院、MIT 的斯隆商学院、西北大学的凯洛格商学院等等。

  在中国,似乎还没有以捐款人命名的大学,历史上陈嘉庚创办了厦门大学而不叫嘉庚大...

Read more

7教授筹款142万借给灾区建房


模仿孟加拉尤努斯乡村银行模式,被认为是带有强烈学术特征的乡村试验
摘自:[南方都市报]
 
  房屋建好后,何志毅(右二)等教授向村民交钥匙。何志毅供图

  何教授们在方碑村的实践,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给出的一份“汶川答卷”,它充分体现了知识者的良知、能力与远见,我很为它叫好。

  这些教授的村庄很平凡,很渺小,改变也很缓慢,但它们真是少有的美好事物之一。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

  2008年7月的一天,在外打工的四川省安县黄土镇方碑村农民何少秀接到了老家...

Read more

方碑村试验的意义


摘自:华西都市报

方碑村到处都在加紧盖新房朱建国摄

  四川行动

  □“方碑村试验”后续

  27日,本报报道了如何加入何志毅教授等的“一帮一”计划的方式和途径,公布了目前全国51名出借人的分布比例后,在本报百万读者中再次引发激荡。成都红旗连锁有限公司老总、一对曹姓母子在“诧异”之后率先立即出手:无息借出14万现金,对口支援方碑村的7个家庭重建永久性住房。何志毅教授等闻讯非常高兴和欣慰。何志毅当日专为本报的连续...

Read more

值得关注的“汶川答卷”(人民时评)


  这是条非常不起眼的新闻——去年7月由北大教授何志毅等人在四川安县黄土镇方碑村发起的“一帮一”灾区重建计划有了新进展。据当时的参与者、一位知名经济专栏作家透露,到目前,已有170多人成为了这项重建计划的借款者,受惠于该项计划的灾区农民达215户。

  所谓“一帮一”灾区重建计划,是一个城市家庭以1万至2万元的无息借款,帮助一户受灾家庭重建倒塌的房屋,专款专用,受助家庭在5年内逐年还清这笔借款。出借人、借款人需签订借款协议,而方碑村的村委会则作为第...

Read more

方碑村试验


摘自:华西都市报

安县黄土镇方碑村在几名教授的帮助下实行“一帮一”计划,目前218户村民已搬进新居

  试验模式

  一个城市家庭,无息借1万到2万给村民;受助的受灾家庭,按借款协议的规定,在几年内分期还清该笔借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模式是对重建资金来源的一种补充。教授们将这个行动称为“一帮一”计划。而我们,更愿意称之为“方碑村试验”。

  目前情况

  方碑村试验,目前存在的不足,主要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