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雷玲

网名红袖子(新思考、教育在线、成长等网站),曾在大学任教。现代教育报主编、名师版主持人,资深教育记者。多次获教育部新闻奖、北京市新闻奖等奖项。编著《故事里有你的梦想----18位名师的精神档案》(由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主编的《听名师讲课》(语文卷、数学卷)排行2004年教育类畅销书榜;主编的《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品读名师经典课堂》(语文卷、数学卷)、《名师教学机智例谈》(语文卷、数学卷)、《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中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等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有的被列入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推荐用书;策划《名师备课经验》、《推敲新课程课堂》、《另类课堂》等丛书。2009年4月推出《特级教师的特别建议》一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9年09月07日


本报特别策划“关注班主任规定”之调查篇——

责任重收入少

400万班主任渴望提升幸福指数

本报记者  郑祖伟

“带班压力太大,每天几乎没办法休息,与家长教育理念不同,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记者调查发现,如今许多中小学教师普遍“不愿当班主任”,而中学教师中,这一现象比小学更为严重。

全国有400多万班主任,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如何,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为了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日前,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不仅提升了班主任的经济待遇,并且给班主任赋予了有批评教育的权利。随着规定的出台,教师们盼望这项规定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目前的尴尬状态。

&n...

Read more

新规出台 中小学班主任受益


本报特别策划“关注班主任工作规定”之声音篇——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有关负责人在解读该《规定》时表示,《规定》有4个亮点:一是明确了班主任工作量,使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来做班主任工作;二是提高了班主任经济待遇,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热情来做班主任工作;三是保证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利,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空间来做班主任工作;四是强调了班主任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使班主任有更多的信心来做班主任工作。本版特摘编了不同人士对于《规定》的意见和看法,希望引起广大教师读者的共鸣。

 

保证权利 提高待遇强调地位 明确工作量

新规出台 中小学...

Read more

教师节特别策划--明天我们将怎样做教师之一


昨天讲述篇

 

教师节最早倡议人王梓坤在第2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指出——

 

教师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本报记者 郑祖伟

 

人物档案

王梓坤,1929年4月生,江西吉安县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汕头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担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和《数学物理学报》编委、《数学教育学报》主编等职。我国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也是我国概率论研究的先驱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今年80岁高寿的王梓坤当了一辈子老师,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感受过做教师的辛劳,更体验了为人师的幸福。

1984年12...

Read more

教师节特别策划--明天我们将怎样做教师之二


昨天记忆篇

      60年代—80年代 从“臭老九”到英雄

教师节设立前的中国教师进化论

□本报记者 冉阳

   “臭老九”是一个让年轻一代十分陌生的名词,人们只是从历史课本和上代人的回忆中找到这一词汇。然而,它却是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名词,更是当时中国教师的代号,教师戴着这顶沉重的帽子达二十年之久。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巨大,从那时起,很多老教师突然感到自己不仅仅是...

Read more

教师节特别策划--明天我们将怎样做教师之三


今天楷模篇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9月10日适逢我国第25个教师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不断涌现出一批批先进模范人物。

霍懋征、邹有云、孟二冬……这些模范教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教书育人作为奉献社会的职责使命,把为人师表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把终身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

今天,我们这样做教师

本报记者 汤灏

&nbs...

Read more

教师节特别策划--明天我们将怎样做教师之四


今天•故事篇

教师节映像

又是教师节了。
  大多数人都当过学生,其中有的人从学生当上教师,其中还有的人的亲人、朋友是教师,不管是怎样的方式,每个都和教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一起回念那个属于教师的节日。

鲜花、礼物、笑容、祝福……回忆起九月十日的故事,留下的多是快乐和幸福。

教师实录篇

               教师节的特殊礼物——体检表

□马子亮

  我这个人已从教二十多年,在长年累月的工作中养成了爱抽烟的习惯。...

Read more

教师节特别策划--明天我们将怎样做教师之五


未来社会是否会对教师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职业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否会带来教师职能的转变?教师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自身需求又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有利于教师生存状态的转变?近日,现代教育报联合新浪教育推出本次调查,期待通过广大网友的建议,为“明天我们怎样做教师”进行探索。

 

明天,我们怎样当老师?

本报记者 雷玲  郑祖伟

8月26日,本报联合新浪教育推出大型网络调查——“明天怎样做教师”,截至9月3日晚上21时,718名教师、973名社会人士参与了网络调查。

 

社会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

调查发布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社...

Read more

见证--中国教师走过风雨60年之路(之二里程碑访谈)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参与其中的中国教师,也历经了60年的风风雨雨,深刻感受到这60年来教师在社会地位、职业状态等方面的沧桑变迁。一位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当教师,至今仍退而不休服务于基础教育领域的老教育工作者,以其亲历的感触,见证了中国教师60年的风雨之路。

中国教育:成在教师

访北京市第五中学原校长、中学特级教师吴昌顺

本报记者 雷玲

 

吴昌顺 1956年从事教育工作,1983—2000年担任北京五中校长,1991年被评为特级教师,连续三届当选北京政协委员,并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曾荣获全国优秀...

Read more

见证--中国教师走过风雨60年之路(之三里程碑讲述)


)“强国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60年来,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谈及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时说的一番话。教育,一直是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60年来中国教育的巨大变化,从教师身上可见一斑。

 

退休教师讲述教育变迁

 

本报记者 郑祖伟 雷玲 通讯员 邓公明 采访整理

 

14岁踏上三尺讲台

竺维亚(79岁,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退休教师)

“我刚开始教书只有14岁,那时候一度还因为我个子够不上讲台,而暂时不能当上老师。”想起刚踏上讲台的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