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道家的核心经典,是道祖老子对先秦时期所遗留三皇五帝之道脉传承遗留的极度凝炼总结,被称为万经之王。
目前流传的有很多版本,个人觉得应该是以楚间本与帛书本最为接近原始版本。
不同的注解本更多,历史上有名的注解本,都不下上千家。其中以河上公本与王弼本影响最大。
在下注解所依照的《道德经》版本,以楚简本与帛书本为底本,结合河上公本与王弼本,经过多年时间的不断参究校正而来。
...作者文章归档:陈广亮
《道德经》是道家的核心经典,是道祖老子对先秦时期所遗留三皇五帝之道脉传承遗留的极度凝炼总结,被称为万经之王。
目前流传的有很多版本,个人觉得应该是以楚间本与帛书本最为接近原始版本。
不同的注解本更多,历史上有名的注解本,都不下上千家。其中以河上公本与王弼本影响最大。
在下注解所依照的《道德经》版本,以楚简本与帛书本为底本,结合河上公本与王弼本,经过多年时间的不断参究校正而来。
... 中国传统文化修学的总体思路是,往内观照直到至深至微的先天太极状态、原始无极状态,契入与体悟过道的本体无极状态、道的初始演绎先天太极状态,再以高屋建瓴的眼界与姿态,从本原无极与先天太极,推演向后天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循环往复的状态,从而对天地宇宙的认识先从整体脉络、再到清晰构架、再到具体丰富、无所不包而历历分明。
要沿着这个方向走,基本的思路,便是《大学》所讲的止、定、静、安、虑、得六步骤。
有了正确的知见,通达了人本性自明而被积习私欲所障蔽、须时时处处自省自新以去除障蔽而回复内外通明的至善之境的道理,便比较容易确立修正自身以复至善本性而后放之于家国天下的愿景与志向...
史书有载,汉明帝夜梦金人而遣使迎请佛门经法,乃有摄摩腾与竺法兰二圣僧首传佛法于白马寺。
经过鸠摩罗什凉州译经、达摩东渡传佛心印、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等数代人的努力,至唐朝时,除了随着六祖慧能登坛演法而盛极一时的禅宗,法性、天台、法相、华严、净土诸宗亦门庭大兴。
当佛门声势日盛而逐渐有与道儒二门分庭抗礼的资格,彼此也便不可避免地开始了难以休止的论辩与磋磨。
磨去了不适宜华夏土壤的棱角而展露出佛法本然的包容与亲和,佛教便很快与中华本土文化打成一片,逐渐融入华夏民族之血脉骨髓。
三藏十二部经浩如烟海,大乘佛法是大小三乘佛法的旨归,般若部为大乘佛法...
儒门内圣外王之修习,本为圣王修身立世之道,后得孔子开辟,方为士人学问修养之正途;道门清静道德之修习,则有始以来即为华夏道统之正传。
然道门修持入门的要求比儒门高很多,于内圣外王之功有所成就而世事洞明后,方易于上手而有望登堂入室,大减道途之险难崎岖。
道门修持,分性功与命功。一般先修性,清静空寂以复光明祖性,即禅宗所谓明心见性,以立超凡入圣之基;再修命,炼养精气以成纯阳之体,即仙经所言炼质入仙真,乃收合道归化之功。
性为体,修性为立本;命为用,修命以致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吕祖曰:“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
经藏浩瀚,学海无涯,若不得门径而滞于梢末枝节、失于中正而溺于左道旁门,纵终生求索,亦难竞全功。
然物有本末而事有终始,入道之途径虽有八万四千法门、三千左道、八百旁门,而至道大本惟精惟一、简易无二,降本流末乃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方落于纷杂。
故若禀至诚醇厚之美质而具慈仁敦孝之德性,惟提契于简易精一之玄元至道,把握其大纪枢要而默会其神髓,复精勤而笃行之,降心湛寂而澹泊无为、归根复本而动合自然,久久自然易筋洗髓而五脏调泰、泥丸清利而灵台安静、六根调伏而三元混合、秽浊尽出而体变纯阳、身腾太空而上为真人。
诚醇之美质与仁孝之德性,于当下滚滚红尘名利之侵扰下已...
中华国学最核心与最有生命力的部分,是如何修身养性以达成身心调泰、乐天知命乃至智慧圆满的学问,在这方面的学问上步步清晰而有望圆满成就的,基本不外道、儒、佛三家。
三家学问,皆圣人立身于大道之巅因机、因材而阐,随情势之流变、材质之差异、层次之高低,圣人言论之主旨虽不离于大道左右,论断、指示却变换无定。
若有宿慧,在这变换不定中亦可不生困惑、蓦然感通乃至一通百通,那自然万事大吉。
若把握不准而不得契入,便需要先定位准自身当下之心性层次与禀赋情况,选择好圣人所设三千法门中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一步步再一步步循着法门的指引往大道之巅攀登。
对大多数离...
圣人设教,因时因地因俗而随缘教化,天地造化之道虽一,而人之气质、禀赋、好恶殊异,故自古百圣立教之旨不二,而化导之言与施教之方千差万别。
然其道既本出一体,则其宗旨必理趣相近,以作为中华国学之主体的道、儒、释三教而言,道门之纲领则清静无为以怀德体道,儒门之纲领则明德自省以据仁泛爱,佛门之纲领则破相无住而空净慧明。
彻始彻终而万古不易,谓之经;总括诸经而包涵万法,谓之纲领之经。
道门之纲领经,则《清静经》,本道脉所秘传;儒门之纲领经,则《孝经》,为孔圣所传续;佛门之纲领经,则《金刚经》,乃佛陀所畅演。
三经者,凡人七八岁之前,智识未开、俗习...
中华国学,从根本上讲,是如何内修自身而成己利人的学问。
其核心在于,观天之法而察地之则、法天则地以修性养命、妙用五材气质而得地理之宜、谨顺五行阴阳以应天时之变。
从而,内葆性命气血之真泰而外处天地阴阳之冲和、精气得养而神完气足、动静合道而德全行真,以臻至内怀明德而止于至善、外化生民而天下大同的境地。
简而言之,以儒道禅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其根本内容,就是内以明道、外以修德、德全以合道、得道以赞化育。
可见,其核心是长养道徳的问题,而修道养德归根到底是修心的问题,是如何使心由乱而定、由定而静、由定静而清净、由清净而诚正、由诚正而明灵、由明灵...
中华国学,肇始于伏羲画卦以成《易》,发展于神农尝百草而成《神农本草经》,初步完善于黄帝问天师而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
至此,可观《易》以顺天时、遵《神农本草经》以得地利、依《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以处人和。
如此,顺天时、得地利、处人和而三才皆安,则生民得以形与神俱、尽其天年以至于全德近道,可谓生而无憾矣!
三皇,乃先贤所谓神而明之者也;三皇之书,乃古人所谓三坟也,皆𠄘载大道精微,实乃中华文化之根柢。
欲修养性命、进德修业、乃至于入圣归道,则必宗之、重之、精研之。
三皇之后,有少昊、颛顼、帝喾、尧、...
所谓乐其俗者,和乐于圣人观天地阴阳而裁定之风俗,以常处道之和洽也。
白玉蟾真人《道德宝章》所言。“乐道之和”者,是也。
俗者,人与谷并立之象也,或言乃言先民穴居山谷、交往协作、久而成俗也,然究其根本,当因人食五谷杂粮而难免于七情六欲,于心念行止间有所好恶取舍而为恒常,乃成风尚、习气也!
汉地理志曰:凡民函五常之性,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人民之情欲,谓之俗。
水土别异而成之风气,远百里而将异,水土已别也;好恶不同而成之习俗,逾千里而或同,情欲相近也。
故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