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广亮

一个心敬老子与佛陀、心喜哲学与老庄、心乐于炼身与融智、心凝于明心与强神的率性的行者;以性静情逸、守真志满、恬淡安然、自如随缘为座右铭;用心于心神的完善,致力于做个心神的强者;以臻至哲性圆成而得实在、自如掌控金钱而安己利人、安然把握时势以娱己愉人为生平之愿;认定的便会全力争取,不过已渐渐做得自如随缘,在尽量让自己过得安然、让身边的人过得愉快。

如何达成各安其位


  安民章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一章讲体道,体悟道的思路,以及道之演化的不同层面与相应体察方法。

   第二章紧接着讲养身,通过体悟洞见了道的无极与太极状态的演化与特点,便持守清静无为与无私无欲的态度处世以回复先天与无极,避免陷入后天对待的无常轮转,不刻意、不执着,也便不无谓的折腾、不纠结、不烦恼,所以神完气足而身心安宁。

...

Read more

三省吾身做君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过了修学的方法与方向、修学的根本、观人之法,这第四句说的便是处事之道,也是正心之法。

   曾子,承接了孔子的心传,从心行之谨严入手,务求心之所动则公正无私,念之所发而分毫无欺,时时刻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而随时自省自正,如此乃成一代宗圣。

   曾子这么讲过,我每天时刻反省自己这三件事儿。

   第一件事,为别人谋划与推进事情,是不是有不够尽心尽力的地方?是不是不如为自己谋划用心?

   第二件事,跟同道之朋与同好之友交往的时候,有没有不合...

Read more

察言观色见人心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一句孔子讲修学的方法与追求,第二句讲为人之本在孝悌,这第三句是讲观人之法。

   按孔子的思想,养德的关键在于存心之善恶,修学最重要的自身之修正,言语与面色的细微处,天理胜还是人欲重,就已经显露出来了。

   花言巧语刻意逢迎以顺人之意,想让人对其产生好感;八卦别人的私事长短以显示自己的正确,想获得别人的夸赞。

   这是私心而发的机巧之言,一点儿心机也许在世俗中混不下去,太有心机了,像宫斗剧里那些妃子一样,也也让人不得不敬而远之。

   造作出柔和的脸色以取悦人,故意作严厉的脸色来欺负人。
...

Read more

如何降伏其心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

Read more

直指关键,反而不讨人喜欢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一...

Read more

美丑善恶与无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这个是常见的版本,意思虽然也通得过去,不过在表述上好像有点绕弯子,不太符合道祖一是一、二是二、直截了当、半个字不多说的风格,与后文的通贯性也不是特别强,所以一直有些拿不准。

   直到看到紫清真人白祖师的这个版本,才觉得也许道祖讲的方式与意思就该是这个样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细细品味,意思其实不难理解。

   世俗一直对道祖老子与道家的误解,很大程度集中在“无为”这个说法上。

   其实在...

Read more

孝悌为本而自然德建道生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第一句讲了修学的方法与方向,紧接着这第二句便讲了修学的根本、基础与起点。

   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在后人定的孔门七十二贤排位里位次不是很高,不过确是《论语》里对孔子弟子称“子”的仅有二人之一。

   另一个人是宗圣曾子,接续了儒门宗脉,是当之无愧的。

    有子,则据说是言行相貌酷似孔子,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很思念,就共推而为宗主而师事之,不过因为跟孔子比高度和广度差了不...

Read more

君子之学非为通,在能定而有慧


  关于修学的目的孔子这样讲过:

   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烦恼、窘迫)、忧(忧患)而意不衰(恐惧、慌乱)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

   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

   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

   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简单说,君子的修学目的,不是为了顺利亨通,而是为了内心强大、坚定而通明。用孟子的话来,就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广博地学习知识,深入长远地谋划人生,修养身心而使得...

Read more

圣人只是平常—《金刚经》法会因由品第一


  中国佛教有个比较难深入的法相唯识宗,是曾去印度取经的玄奘法师所创。

   到佛法的大本营把人全部讲服,再回到中国把佛法的体系结合中国文化诠释出来,虽然唯识宗因为名相太多而不易深入衰落了,玄奘与唯识宗,依然还是相当让人敬仰的。

   按唯识宗的说法,佛性,大致相当于道门所讲的原始祖炁,叫白净识,是道的本体无极层面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第八识阿赖耶识,相当于道门所讲的先天太极层面,是简易而恒久的,储存有夙世因果经验。

   第七识末那识,也叫分别识,主导着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运行着后天太极运行状态,是无常与多变的。

   所以佛门修行的一个...

Read more

修学的方法与风范—《论语》学而章第一


  儒学经过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的努力,其实确实是接续了孔孟之薪传,整个架构体系都很完备清晰。

   可惜坏就坏在太完备清晰了,一般人容纳驾驭不了这偌大的架构,只是死板地按部就班、按图索骥,反而失却了灵活、丰富、随机与孔孟时期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盛极一时后也就走向僵化了。

   不过大致讲其梗概的话,朱熹编起来的四书就确实很合适了。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古帝王立学垂教之法,孔子详举其次第以向弟子讲述初学入德之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