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戎小捷

曾先后在西藏昌都一中、西藏波密中学、海南中等工业学校、北京农业学校、北京音乐研修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曾先后在《中国轻工业经济》《山野》《中国海关》杂志任编务、编辑、总校对。

陌生+熟悉=美(13)


三、直接美与间接美

有一种美的分类方法一般人很少采用,那就是直接美和间接美的区分。在本书中我们将会发现,实际上,这种美的分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直接美,是指某一事物本身的形象直接使我们感受到的那种美。一般来说,我们感受到这种美时,是瞬间的、不假思索的、直截了当的(本书前面所研究探讨的实际上大多是直接美)。而间接美则相反,我们总要在注视了该事物一段时间后(几秒、几分或更长时间后),才能通过联想逐渐感受到它的美(在特殊的情况下,甚至需要作品标题或别人的提示才能感受到)。一般来说,这种间接美感不仅来源于该事物本身的具体形象,而且更多地来源于由该事物引发联想起来的其他事物的形象。举例来说...

Read more

陌生+熟悉=美(12)


第七章     美感的种类

 

对美感进行分类,有种种不同的标准,因而有种种不同的方法。像前面我们分别从图式、范式、模式、关系等不同的方面来分析美感,实际上也算是对美感进行了一次分类,即:根据人们头脑中产生美感的不同定式机制,把美分成图式美、范式美、模式美和关系美。但这种分类方法,一般人日常并不采用,只是学者们在分析问题时,为了方便起见才使用的。下面我们就根据日常人们能接受的一些方法,来对美感进行一些准确的分类。

 

一、自然美与社会美

首先,我们可以把美分成自然美和社会美两大类。我这里所说的自然美,并不像一般学者那样...

Read more

陌生+熟悉=美(11)


五、影响美感强度的其他因素

除了上面我们讨论过的各种一般性的决定美感强度的主要的、基本的因素外,现实中还有诸多影响我们审美强度的各种各样的次要因素或特殊因素。下面我就择其比较重要的几种因素探讨如下。

首先,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事物形象的清晰程度,会对我们的审美产生重大影响。两个同样美的人,一个看得清楚,一个看不太清楚,那么前者就显得更美一些。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东西也好,一件衣服也好,一座建筑物也好,只要它的边沿加上了装饰性的花边或彩条,一般来说,它就会显得更美一些。这些花边或彩条除了能增加陌生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高了物体的清晰程度。另外,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

Read more

陌生+熟悉=美(10)


第六章  美感的强度

 

知道了美的构成要素、审美的过程及美感的本质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来分析美感的强度问题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亲身体会:美感有强弱之分。例如,有的女人我们看上去是较美,有的则很美,有的则是绝美(倾城倾国之貌)。花也是如此,建筑物也是如此,文艺作品也是如此,总是有一些我们觉得美,另一些我们觉得极美。那么,决定美感的强烈程度的因素是什么呢?

其实,若是粗线条的来分析,我们实际上可以直接从“美=陌生+熟悉”这个公式出发,直接推出如下结论,即:在陌生的程度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在事物中所发现的熟悉(定式)越多,该事物就越...

Read more

陌生+熟悉=美(9)


三、真、善、美的区别

当然,一个人得到自我肯定的方式不只一种,因此,由自我得到肯定而产生的愉悦感也不只一种。那么,美感和其他种类的自我肯定所产生的愉悦感有何区别呢?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算最终了解了美感的本质。

在所有其他种类的自我肯定中,最重要的、也是人们所最常说的,就属认识了“真”和遵从了“善”所带来的自我肯定了。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发现了某个自然界规律时,他就会产生极大的喜悦;而当一个人遵从了某个社会伦理信条时,他也会产生极大的喜悦。这两种喜悦也都可以看成是由于当事人自我得到了肯定而产生的。但这两种自我肯定,姑且称之为&ldq...

Read more

陌生+熟悉=美(8)


第五章  审美能力的产生及美感的本质​ 

 

本章中,我们将要探讨一个在美学中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即审美愉悦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审美快感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坦率地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传统美学在这个问题上的贡献都是很小的;而在当代美学中,尽管提出了一些假说(如“格式塔”理论),但都缺乏充分的说服力。在本章中,我将提出一些猜测性的假说,以期能对美感本质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首先,为了能彻底理解美感的本质,我们先来了解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是何时产生的,以及是如何产生的。

 

 

&n...

Read more

陌生+熟悉=美(7)


三、审美活动的规律

知道了审美过程的本质之后,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审美活动所遵从的规律。当然,要透彻地理解审美活动时的具体心理过程或生物化学过程,目前在科学上还无法做到,而且也超出了美学的研究范围;但从宏观上对审美活动进行一些粗线条的考察,并大致推测一下其所遵从的规律,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在开始考察审美活动的规律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那张在美学研究领域中颇为有名的“鸭—兔变形”图:

 

 

 

显然,一般的观者都会或者立刻把这张图看成一只鸭子,或者立刻把这张图看成一只兔子。当然更会一会儿把它看...

Read more

陌生+熟悉=美(6)


第四章  审美过程的本质

 

我们已说过,美就是陌生加上熟悉。我们也已讨论过,“陌生”和“熟悉”的具体含义都是什么。那么,为什么“陌生+熟悉”就能产生美感呢?陌生与熟悉在审美的过程中分别起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审美过程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本章就来分别加以讨论。

 

一、陌生引起注意,熟悉产生共鸣

首先,美的事物中为什么必须包含“陌生”这个因素呢?陌生在审美中起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我认为,某个事物的陌生感在审美中所起的作用,首先就是吸引我们的注...

Read more

陌生+熟悉=美(5)


附:关于“美的尺度只能是人的尺度”

 

在美学界(无论古今中外),长期流行着这样一种看法,即:“美的尺度(美的评判标准),只能是人的尺度。”关于这种理论的根源,胡家祥先生在他的《审美学》一书中(第24~25页)做了综合性的详细说明,我们不妨抄录如下:

 

美的尺度只能是人的尺度。

自然界中各个物种都有自己的尺度。任何一种植物都有仅属于自身而与其他植物不尽相同的结构法则,只是不能进行评价罢了。动物界因各有不同的生理构造和生理本能而各有尺度的独特性它们的好恶就以其潜在的尺度为依据。(着重号由引者所加)格鲁吉亚有...

Read more

陌生+熟悉=美(4)


第三章  熟悉感的来源

 

像陌生感的来源可以分为五大类一样,熟悉感的来源也可主要分为五大类。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讨论一下。

 

一、熟悉的图式

熟悉的图式是指一件具体事物或一个具体场景,由于我们反复接触观看,在大脑中就存储下了有关该物体或该场景的详细个体图像资料,哪怕隔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当我们再次遇上它时,仍能把它准确地辨认出来。这种存储在我们头脑中的、有关某个具体事物的详细图像资料,我们就称之为是该物体的“图式”。例如我们的家人、邻居、同事、同学及我们所养的动物、所种的树木花草、所居住的建筑物等等,由于反复接触,都在我们头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