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付志雄

基本理念和哲学

  世界市场需要支撑它的功能构造;全球经济需要多种运行机制和驾驭它的社会主体。缺少了不同地域上有着历史文化根源的民族国家、区域集团及其发展需求,世界市场将变得离散;社会运行若没有相应的文化主体从中掌控,全球经济会变得失序。因此,在人类正待面对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有必要为世界市场和全球经济寻找恰当的功能载体和互为对象的文化主体。用哲学的话语说,人的现实类生活需要有执掌自身历史命运的类属文化单元。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所有民族国家、文化类群,就是这样一种发展本体与结构单元。

  一个显见的发展事实: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变革的真正主体不再是从前的理性个体,而是不同地域上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所有国家(市场载体),和投身市场运作的类群个体及其文化类群(文化主体)。这样,分处不同地域、拥有自己历史文化的所有国家(类属文化单元),就以其作为市场载体和文化主体的双重资格,成为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思行于物的)社会践行者;人类正待面对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就通过不同文化类群及其把自身以类属的实践文化,将世界市场纳入新的发展轨道!

  据此不难做出大胆文化预设:市场经济是通过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民族国家及其实践文化,把他们类群个体和文化类群作为市场载体和主体的经济;这种实践文化必然是把人类作为一个类属文化单元的主体文化、运作文化。

  这样,市场经济就不再是无形之手,而是把不同国家中的类群个体、类群文化整体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结构一起的社会运行方式;它必然表现为这一文化类群根据它与同类相互类属的关系——在全球经济生活中凸显其独特的实践文化。因此,人类通过这类运行方式,可以从中发掘把自身以类属的生命价值;族群经由这种实践文化,则可构建不同文化类群与全球市场相融为一的社会主体资格。如是,置身这一运行方式中的世界经济,必然遵循类属原则;经由这种实践文化所拓展的全球市场,必然受控于人之为人的社会主体性关系。

  其中的道理说:既然世界经济遵循类属原则,全球市场凸显出受控于人的社会主体属性,那么市场经济作为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社会运行方式,就和不同地域上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民族国家及其实践文化关联一起。

  其意是说,任何国家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都将在市场运作、资源配置的环节中,带有受控于它们文化类群的生命特质与文化属性。它集中表现为:物质信息和能在资源分布及市场走向上,同以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简称人的三重关系)间的互构与相融。

  乃至市场经济一旦在类属于人的关系上功能凸现,所有文化类群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便直接表现为对新型文化产品的系统发掘,和对人类生命维度的文化预设与功能再造。所以,从全球市场的这种文化性质看,市场经济还将成为有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型塑其中的经济。

  至此,市场经济的文化全貌凸显出来:它既是发掘人的社会生命价值的经济,也是对人的三重关系历史型塑的经济。概括说市场经济作为人类变换自然活动中一种通行的社会运行方式,它的科学运作与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现实命运和未来走向。

  以上文化推论告诉我们:随着市场经济在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上的改变,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社会运行方式亦发生同步改变。它给出这样一种哲学启示:

  1、任何与世界经济无涉、市场运作无缘的个人创造,都不是社会现实意义的自觉活动,均无法把他的创造力传递到人与自然交互一道的发展关系中。

  2、世界经济和全球市场,不是在抽象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去运行,而是通过所有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生活——作为一个类属文化单元的实践文化来展开。

  3、类群个体总是相融在自己文化类群之中的生命个体、生产生活个体;他们生命欲求的发生、发展与实现,只在他们成为当下生产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运行载体和主体时(成为他们/它们时),方才以其相融于自己文化类群的社会运行方式来实现。

  4、欲想让人类变换自然的活动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类群个体在市场化运作中(微观层面上)注重‘以人为本’,还要在他们/它们文化类群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中(文化预设中)做到‘以类为根

民主与民主化进程——大民主观的文化形塑


    经常挂在口头的民主,有多种表现形式。有文革时期造反有理的群众民主,有干涉内政、颠覆他国政权的霸权民主,有利用他国社会矛盾、推波助澜施行颜色革命的民主,有抗拒威权、反对一党专制的民主,有玩弄概念、演绎理性推行宪政的民主。在他们看来,民主是关乎人们切身利益和社会权益的重大课题,它的正义性和真理性是不容置疑的。这样,民主就成为他们手中冠冕堂皇、最能煽情的政治王牌。乃至经由这类民主,带给人类的痛苦和伤害、中断文明进程、延后社会发展、阻碍人类进步——所行无碍!明眼人知道,这类民主反映了是社会个体心意以内的价值期许,亦是冷战思维中典型的政...

Read more

用市场化理念透视阶级斗争与全球化


    用市场化的理念透视阶级斗争与全球化,意在说明两者的性质已经发生显著改变。试图告知人们:人与人之间、国际社会之间不再需要以冷战的思维方式相处;那是一种缺少发展视野、被自身狭隘所遮蔽的不自信表现!尽管如此,运用冷战思维面对世界依然是当下主流。它使个人、国家和地区变得相对被动,容易在许多问题上失去发展契机。这样一来,一个国家能否拥有更科学、更广阔的发展视野与切实可行的实践文化,如何用她身体力行的社会变革,发出最有力的呼声,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nb...

Read more

由真实的人类生活需要引发的哲学思考


    从发展的角度说,真实的人类生活需要,肯定有它不被人的理性历史把握的状态。在探索这一问题时,最好不要贸然回答。因为真实的人类生活需要,一开始就不是可以给出完满答案的适合对象;它不仅有自己社会发生的背景与机制,连同探索者的思维理性,也只是构筑这个真实需要的一个文化因子。

    真实的人类生活需要,总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它独特的文化景观、社会风貌呈现给人们,而人的思维理性不过是这种呈现之后的事情。因此可以断言,除非我们的观念方式切入到人类本身的进化进程,否则,真实的人类生活需要不会被人们理性的状况所打扰。

...

Read more

神 奇 的 进 化 逻 辑


    我们知道,目下的分类学,是在进化链条上依次给定的。迄今为止,自然的进化、生物的进化、社会的进化、知识的进化,都是进化之使然。奇妙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它的不同历史阶段上)仿佛汲取了所有的进化进程——方才变幻莫测、如此神奇。以致我们不得不说,全部科学将汇集一起——构成关于人类的科学。

    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状况,其间隐秘了怎样的逻辑线索?这正是主贴意欲探索并期待网友给予帮助的。按照进化的顺序,宇宙时空、星系运转、天体碰撞最先映入我们的眼帘;而我们人类刚好处在全部进化的...

Read more

变革时期怪现象:把事物看死 把世界盘活


      把事物看死:是指人们习惯以侠义的目光‘就事论事’,用心意以内的思维,把事物框架在静止抑或理想的状态中,从中析出其因由、其走向、其所以然。

      从逻辑上说,在这里,很容易印证思者的认知与判断、归纳与综合;当思维徜徉在这类事物中,逻辑变得那么紧致,思者变得那么愉快,恍如找到了久违的真理。殊不知,鲜活的事物会在他愉快的思辩中渐渐死去,世界的发展会给他的命运戴上一道道枷锁。

      把世界盘活:就是要把历史上的中国社会放在更大的发展视域,通过市场运...

Read more

素未谋面,何以相似?


    人类总能发现新现象、演绎新事物、研发新形态、昭示新原理。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研发过程的思维机制和社会后果所着迷。人们发现:无论是发明创造或是解决某类问题,所有的运思过程都是有规可循的;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功能的社会显化上也是大致相似的。

   “比如,你有了一个好的发明点子,而且从来没告诉任何人。但过上一段时间,就会在市场上看到类似的产品。因为别人也有这个点子。同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某个问题时,即使互不商量,不同的人还是能够想出同一个办法来”(网友李泽健语)。不仅这些点子彼此...

Read more

世界哲学的公约点


  题记:本文并未直接定义哲学公约点,而是将它指代在人类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上。在笔者看来,哲学公约点既是关系对象,也是发展对象,更是类属于人的社会生命对象。文中所说的实践文化,就是这样一类具有三维指向的哲学公约点。在这个公约点上,不仅以市场化方式凸显了人的物质生命式样的独特性,还彰显出多元文化主体在全球经济生活中市场运作、文化预设、相互类属的社会创造性。本文立足哲学的发展视域,试图就实践文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给出基本文化预设。毋庸置疑,全球化正把人类纳入同一历史进程。人类欲与之相适合,就要把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相融其中,就要把实践文化作为我们统观世界的哲学...

Read more

把‘媾和’理念引入哲学


     一、问题的由来

    在我对哲学陈述中常见一个关键词语:‘媾和’。它泛指交战国为结束战争状态,恢复和平关系所进行的整个活动过程。把‘媾和’理念引入哲学,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文化预设,‘全球一体化进程’要求人们把世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统统整合在这个机体之中。然而,以个人理性面对世界、探索生活的人们,不削于什么人类命运、什么有机整体。相对他们沉浸其中的生存现实、知性状态,这些内容实在太过遥远。在他们看来,...

Read more

《从哲学到经济学》——质问汪丁丁


  汪丁丁在新近发表的《从哲学到经济学》一文中写道:

  根据休谟的观察,人类基于同情心而普遍地具有两种“元情感”,其一是对他人快乐感的同情——称为“仁慈”,其二是对他人痛苦感的同情——称为“正义”。休谟的观察,得到2003年以来脑科学观测报告的普遍认可。在我的“行为经济学”课堂上,这是核心内容之一。

    同情(我们继续探讨休谟的见解),普遍见于包括人类在内的社会性哺乳动物,可称为一种“...

Read more

中国的改革开放遭遇了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民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将自身发展置身前所未有的艰难困境。

    一个不争的发展现实:作为指导改革开放、经历社会转型、并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政党,他所持有的社会发展观、他们在社会历史转型期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实践文化,已经与从前的执政理念、国家意识、发展战略大相迳庭。具体来说,见于这类社会转型,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时时关联性功能互动性它所具有的社会意味(政治意味)与文化性质,已然同推进这一社会进程的领导者最初执政理念——根本相悖!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