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钟光亚

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对哲学、社会学及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研究。原研究生导师。



QQ号993341112

新解《道德经》评议的回复


      新解《道德经》发布后,得到了朋友们热情地、坦诚的评议,这里深表感谢。现把这些评议加以归纳综合,公开作出回复。
      一、关于个人评价
      有的朋友在评议中把个人看作“见解独到的奇人”,称个人为“高水平的大师”,本人深感不安。迄今所有《道德经》的注释都是在努力接近老子的愿意,但至今可以说还没有人敢讲自己完全弄清了老子的愿意,最多也就算是个研究《道德经》的专家学者,这...

Read more

钟光亚新解《道德经》八十一


 

原文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  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译文
  诚信的言语不一定华美,华美的言语不一定诚信;善良者心灵不需要辩解,辩解者心灵不一定善良;有真知的人可以不广博,广博的人不一定有真知(即不一定精通)。
  有道的圣人不积累财物,既是为了别人自己就会反而愈有,既是赠与别人自己就会反而愈多。
  天然的道理是,有利万物生长而不伤害;圣人的道理是,为了别人也有财物而不争夺。
点注
老子此篇集中概括了圣人的基本德行&...

Read more

钟光来新解《道德经》八十


 

原文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译文
  建立小的国家(地方政权),实行寡民政策(封闭寡闻),即使有功效什伯的器具也不使用;使民看重死亡而不远道迁徙。
  虽有船舟车舆,无人所需乘用;虽有装备军队,无所需要列阵。使民众回复到远古用结绳来记事。
  吃有甘甜饮食,穿有美丽衣服,住有安适居所,习有快乐民俗。邻国之间可以相互辽望,鸡犬之声可以相互听见。民众直至老死,...

Read more

钟光来新解《道德经》七十九


 

原文
  和大怨  必有余怨  安可以为善
         是以  圣人执左契  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  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译文
  调和大的怨恨,必然会有余怨,那怎么可以算作为妥善?
  因此,圣人执掌着借债的左契(竹片所写契约,分为左右两半),而不去责难借债人。有德就像管理契约的管帐人,无德就像强收租赋的管帐人(积怨交纳租赋的人)。
  天然的道理无所谓亲疏,好的结果经常赋与善人。
点注
老子此篇阐发了圣人的再一德行—&m...

Read more

钟光来新解《道德经》七十八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  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  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万物没有柔弱比过水的,然而攻击坚强者没有能胜过它的,这是其无法改变的事实。
  弱的胜过强的,柔的胜过刚的,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没有人能够实行。
  因此圣人说道:“能承受国家的屈耻,才配称社稷的君主;能承受国家的灾难,才能做国家的君王”。这正面的言语好像反起在讲。
...

Read more

钟光亚新解《道德经》七十七


 

原文
  天之道  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  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
译文
  天然所遵循的道理,就如同张开的弓箭。偏高了的就要抑低,偏低了的就要举高;拉弓过余满的力度就要减损一些,拉弓不够满的力度就要补充一些。
  天然所遵循的道理,是减损有余而补给不足。人间所遵循的道理确不是这样的,而是损不足者以供奉有余的。谁能够用富余的财富来奉养天下?唯有行道之人。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

Read more

钟光亚新解《道德经》七十六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  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 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
  坚强处下  柔弱处上
译文
  人有生命也就温柔软弱,当其死后也就坚强僵硬。万物草木有生命时也就柔韧脆弱,当其死后也就枯萎干槁。
  故而,坚强者是走向死亡之类,柔弱者是走向生长之类。所以,兵力强大就是走向灭亡(没有对手,自己也就没有存在必要),树木强壮就是走向折断(树木成材,必然就会被人采伐)。
  坚强处于下类,柔弱处于上类。
点注
老子此篇进一步深刻而完整的阐述了柔弱胜刚强的一贯思想,再次
...

Read more

钟光来新解《道德经》七十五


 

原文
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
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  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  以其上求生之厚  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  是贤于贵生
译文
民众陷于饥饿,是因为上面收食的赋税太多,所以才会饥饿。
民众难于统治,是因为上面有意要找事,所以难于治理。
  民众轻死闹事,是因为上面追求养生太丰厚奢侈,所以民众冒死反抗。只有不把追求养生看得过重的人,才是贤明于过份地追求养生。
点注
老子此篇阐发了统治者再一德行——无以生为(不过份看重于养生)。
  老子是重视养生的,而且有很高的造诣,但他反对由此食税过重而...

Read more

钟光来新解《道德经》七十四


原文

  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  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  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  是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  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译文
  民众已不畏惧死亡,为何以死亡来制造畏惧?
  若使民众经常畏惧死亡,而作为好奇者,我得抓来杀掉,看谁还敢?
  平常有司寇官员执掌着刑律执行死行。代替执掌者执行死刑而随意杀戮,是代大工匠砍木头。如果代替大工匠砍木头,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人。
点注
老子此篇阐发了统治者再一德行——不乱杀人。老子嘲讽统治者用杀戮来吓唬已经不畏死亡的民众。
  此篇头段所说&l...

Read more

钟光来新解《道德经》七十三


 

原文
  勇于敢  则杀  勇于不敢  则活  此两者   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  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缂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译文
勇于敢斗,则有杀身之祸;勇于不敢争斗,则可存活。这两种勇,或者有利或者有害。天道厌恶勇于敢斗,谁知道是什么原故?这即使是圣人也难于说清楚。
  天然的道理是:不争斗而善于胜利,不说话而善于应对,不召唤而自己到来,不缂丝(我国特殊丝织手工艺术)而善于谋划。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