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毛大庆

曾任新加坡凯德置地中国控股集团北京地区常务副总经理(新加坡科技集团成员公司)   
2000年1月-2002年1月:新加坡雅诗阁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新加坡嘉德置地集团成员公司)北京雅诗阁项目总经理   
1996年7月-1999年12月:盛捷控股有限公司内部建筑师及驻场项目经理(原亮阁控股)盛捷上海高级服务公寓项目/广州至尊高尔夫球会   
1994年12月-1996年6月:日建设计国际有限公司(新加坡)高级设计师   
1992年2月-1993年12月:泰国协成昌控股有限公司高级规划师

天地真大,人真小,该怎么自处


今天北京市政府宣布要发放电影消费券,支持国产影片。我刚好刚刚支持了一把。


忙里偷闲去看了《白银帝国》,本没抱着什么幻想,但看完后不觉震了一下,一定要写几句。


山西作家成一的长篇小说《白银谷》是我几年来少有看完的长篇,应该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家族传承史,而更是一部庞大恢弘的历史史诗,围绕大国、小家、朋友、亲人、爱情、友情多线发展,让人看后对晋商代表的中国早期的企业家感佩不已。


听说《白银帝国》将《白银谷》改成了电影,则一定要去看看。


康家三的成长成熟与经历,刻画了时代更迭中一个家族的兴衰存亡,进而把晋商所信奉的儒家文化演化为“商德”和“商道”,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商业社会和文化相当深刻...

Read more

童梦京华之我的“新东方”


晚上和红十字会韩陆大姐回忆我们上大学年代疯狂的托福热潮,不禁想在《童梦京华》里写写我们的“新东方”。虽然已经不属于“童”的范畴,但毕竟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产物。

 

说起“新东方”,就要先提一下我的好朋友,“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的才子徐小平老师。他1996年回国,创办了新东方咨询处,为很多向往留学的年轻人指点迷津。听说我要写“新东方”,他给我发来如下邮件说:

 

“我在1988年到1993年留学期间,写过不少歌曲。当时写这些作品,完全是海外生活孤独和痛苦,有感而发。艺术性多高,可能有争议,但在情感的真实性和揭示心灵的深度上,确实能够把许多人感动得找不着北!给我十年留学...

Read more

童梦京华之我的“北冰洋”


    下午外出正口渴时,看见一个放学的孩子把半瓶没有喝完的饮料扔进垃圾桶……不禁感到现在的孩子们的价值观变化有多么大,节约是美德,不知还有多少存在在他们的头脑中。

    看着小孩扔进垃圾桶的饮料,我突然想起了我们那时的美味——北冰洋汽水。那可是一滴都不舍得浪费的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早期的北京,一统天下的消暑饮料是本地的北冰洋汽水,据记载,1988年是北冰洋汽水的巅峰,卖汽水产值突破了亿。九十年代北冰洋悄声匿迹,直至1994年北冰洋被百事可乐收购,于是,它和它代表的一大批...

Read more

童梦京华之我们的“面的”


配合国庆,人民大会堂在搞北京建城史的展览……《北京青年报》大标题赫然写着:领略北京生活质变之美……

刚从深圳回来,坐车飞驰在机场高速上,看到旁边一辆“小面”也在跑,突然想到代表北京时代刻度标志的“面的”。面的实在是也应该被送进北京博物馆,它实实在在是这座800年古城走进现代化的见证。

出租车进入寻常百姓生活,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生活在北京的人,一提起“面的”,是一种多么有趣的感觉。出门招手,面的就到,街上随处可见的,被市民戏称为“黄虫”的面的,开启了北京大规模出租车行业的历史。“面的”也成为北京出租汽车的代名词。

面的是微型面包的士车的简称,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

Read more

童梦京华之我的名字


    这篇本不属于童梦京华,也从没打算写。

    这不要过“大国庆”了嘛,最近很多人在问我名字的由来,则有了这篇文章。

    人的名字就是一个符号,而我们那个时代的名字更像是一种革命标签,时代烙印明显。男孩子很多叫学东、向东、卫东(东多寓意为毛泽东)及学军、爱军等等,女孩则很多叫冬梅、红梅、俊英、小红……后来琼瑶小说兴盛,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名字忒俗,没有诗意,开始纷纷改名,比如我的一个叫曹红梅的漂亮同学就把自己名字改了。

    我这名字也实在是颇具时代特色,我们那...

Read more

童梦京华之“我爱北京天安门”


 

    2009年10月1日, 参加了天安门的建国六十年的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活动。应该算是人生非常值得记载的一页。

    我和坐在旁边的杨立新说,这是我参加的第二次国庆阅兵,真是恍如隔世。当看到金戈铁马昂扬走过金水桥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

 

    第一次参加国庆庆祝活动是在1984年,建国35周年大阅兵,那是中国在1959年后的第一次广场庆典!也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惊!“小平您好”的大横幅也是在那次活动中由北京大学的学生突然打出的。我在...

Read more

乏力的知识精英


    朋友给我一本杂志,封面赫然写着《无法成人》,大篇幅分析了目前教育“生产线”给人们的困惑……结果无意又同时看到报纸上的另一篇《失信的知识精英》……接着,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10月8日发布2009年度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内地只有清华大学进入前50名……三件事似无关系,连起来一读,不觉倒吐凉气,不能不写几句。

    我听一个好朋友说,他在考进北大的第一年,老师要求他们必须看一本书,是朱青生写的《十九扎》,这本书据说也是很多大一新生入学的必读书目。这本书非常薄,大部分说的是学术的规范与方法。为什么要新生读这本书,最重要的原...

Read more

爷爷奶奶??……下一个是谁???


    从“未婚女青年抬高房价”到“丈母娘需求推高房价”之后,又一位专家对不断高企的房价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观点。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老师17日表示,双方父母和祖父母为独生子女购买婚房的“第三方埋单”现象,扭曲了房屋的市场价格。

    姚老师认为,这与中国文化有关:两个小青年结婚买房,是双方父母掏钱,甚至双方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会掏钱。

    我发现身边确实有不少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子女结婚买房,莫不是举全家之力,倾尽父辈的所有储蓄。这样的现象的确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按照我们的理解,安居方能乐...

Read more

童梦京华之我们的“盒带”和“CD”


    前面写过一篇关于“靡靡之音”的博文,记载了我在小学年代就接触了来自海外的、自行录制的音乐录音带,估计算是很早听盒带的了。不过那时候还没有什么音乐专辑,更加没有什么歌星的专辑。磁带多用来录制资料,特别是学习英语。磁带最多见和质量好的多数是TDK、SONY等等, 一色儿的日本货。

    后来陆续出现了音乐盒带,早年的如李谷一、关牧村等大陆歌唱家,后来出来了齐秦、王杰等港台歌手的专辑。主要在新华书店出售,价格很是不菲,后来出现的WALKMAN有如今天的IPOD。

    鉴于在书店里买盒带实在是...

Read more

童梦京华之我们的“涮羊肉”和“二锅头”


    下雪不冷化雪冷。北京今年的雪来得比往年早,于是接踵而来的冷空气也实在是了得。

    昨天听在东来顺做总经理的朋友说今年涮羊肉的生意好得出奇(高峰比往年早来一个多月)……还真是的,我这“涮迷”下雪后也涮了好几次了。

    每年自立秋当天开始,北京各个大小超市就贴出了“贴秋膘”的广告牌,鼓励大家买肉买面,使劲吃喝。而在老北京人的心里,这“秋膘”之最,恐怕多少跟涮肉脱不开干系。

    恐怕因为历史上几度被游牧民族所占据,北京的人民,也颇具游牧民族遗风。譬如饮食方...

Read more